表現好的地方都歸功于“血緣”,看不順眼的地方都是“教養”不善之過。 ----是枝裕和

《如父如子》起先是沒有看過電影,先看了書,後面知道有電影心血來潮也去看,看完電影後發現電影還原度蠻高。
這書為啥推薦了?當然你書荒了,這裡的書可一緩幹渴。
書是小清新的,也不知道為啥看到的很多日本小說都是暖暖治愈系。這書當然,暖暖父愛治愈系。
故事講述了2個家庭發生了孩子被掉包,掉包的理由也是憤恨:護士嫉妒A家庭太富裕,而護士自己身處貧苦,見不得富人太幸福,于是調換了剛出生的兩個男嬰。A家的親生兒子遺落在B家。
A家庭是上層階層丈夫妻子和一個獨子,B家庭是平民階層丈夫妻子和3個孩子。A家庭給孩子最優的,對孩子寄予厚望,優秀就是A家的追求。

B家去遊樂園吃薯條等快餐就是“比平時稍微奢侈些”。
兩家孩子幾次次交互住宿的故事,A家膽小羞澀的孩子去了B家(親生父親)。以為習慣了高級生活的孩子會嫌棄,結果在6歲的孩子裡面沒有什麼富貴貧賤,A孩子也慢慢喜歡這有趣的B家(親生父親)父親。B家活潑大膽的孩子去了A家(親生父親)。不喜歡A家無聊孤獨,一直想回去B家。在孩子喜愛面前,A父親不願承認自己不如B父親。
最後一次交互住宿,A父親陪B孩(親生兒子)玩鬧,想到了陪自己6年懂事的孩子在另外一個地方,守着“任務”,釋然了。才知道孩子要的是陪伴,不是一個工作無可替代的父親。而是一個,父愛中不可缺席無可替代的父親。
《如父如子》故事很俗,孩子掉包的故事。故事俗可是不俗的是作者的文筆流暢,情感細膩。
A家和B家是2個對立面,A孩膽小羞澀,也像單孩政策,少生優生,可孩子與孩子也需要玩伴。B孩在孩子群中長大,有不怕生,活潑主動的性格。A父親像現在追逐事業财富舍棄時間給親人的象征。B父親像放下追逐陪伴親人成長的象征。在教育,在親情面前,金錢是沒辦法交換的。(僅是個人觀點,不喜可唾棄,但請文明噴)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沒有貪欲,唯一的貪欲是父母陪伴玩耍。花時間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