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圈一位愛好女性主義的友人聲稱自己在看《蓦然回首》時哭了三次,一次為了藤野,一次為了京本,一次為了她們的友誼。說實話,我真的很難理解。因為我看完這部電影後的感受就是,全片最大的敗筆,恰恰來自兩位主角的人設:藤野像NPD,京本像NPC。

藤野這角色,一是完完全全看不出對漫畫的熱愛。漫畫的唯一意義好像就是收獲同學崇拜的眼神;二是完完全全看不出對京本的愛,好像京本就是個工具人,就該給她畫一輩子背景。在亡友門前的那段忏悔最讓人繃不住,“如果我不帶你見社會,你就不會死了,都怪我”——不是?這話就好像是我如果哪天死了,我爹趴在我墳前說“兒砸,要不是教你學會走路你,你也不會死了,都怪我”。莫名其妙,引人發笑。

至于京本,我舔我暗戀對象的時候都比她有主體性。她就像後宮番裡的女主,除了作為花瓶等着被反派搶走被主角拯救,一丁點自我意識都沒有。她的死也是突出一個莫名其妙,好像就是為了通過藤野對她的追憶,來塑造兩人的深厚情誼(真沒看出來),來騙觀衆眼淚(死也死得極富工具性)

以我個人的一點淺見,這部電影有兩種改良思路。一種是保留原本的基調,也是展現兩位漫畫天才少女純真的友情。我覺得在亡友的門前,藤野最該悔恨的是自己在這段友誼中從來隻是在享受崇拜,而不曾主動了解過對方。她推開門進去,目光掃過架子上京本搜集的鲨魚踢,最後定格在地闆上那些積灰的速寫本上,那是京本最珍視的東西(原片裡她居然無視了京本留下的成堆的速寫本,直接拿起自己的漫畫翻了起來……我勒個——你是真一點了解你朋友的願望都沒有啊?!)。随着紙張一頁頁翻動,藤野第一次進入了京本的世界。“藤野老師是電,是光,是我的偶像,我也要像她一樣去外面的世界。”(就像微博上追星的那幫人不也經常說的嗎?“追XXX是為了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總之重點是要突出是藤野的出現讓她戰勝了社恐,讓她燃起了對美好的向往雲雲(大家上學應該都學過閱讀理解),最後藤野終于理解了京本的追求,她的自白也應該改成“我終于理解了你,也理解了我們之間的感情,可是你已經不在了”。至此,也不失為合格的催淚向作品。

或者,就幹脆直接推翻整個故事的基調,讓影片朝着心理恐怖的方向一路奔馳:恃才傲物的小學生藤野認識了名為社恐實為舔狗的女同學京本,從而開始了一段孽緣。原來在藤野眼中,繪畫意味着老師的表揚、意味着同學期羨的眼神,直到京本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自傲的基礎。然而,因為一次偶然,藤野發現京本原來是社恐,而且還一直仰慕着自己,于是他開始利用這種仰慕,驅使京本給自己作畫。不僅如此,當京本突然自我意識覺醒,想要去上大學時,藤野狠狠嘲笑了她的夢想,并且拼命試圖阻止京本離開自己。京本之死也應該改成深陷藤野控制無力逃脫的隐喻,而關于另一個時間線的幻想則當用于證明藤野死性不改認定京本就不該離開自己。最後,影片結尾那段表現二人溫馨日常的ppt就應該全删了,換成各種藤野日常pua京本的細節(這部分配樂就用寂靜嶺的Theme of Laura),至此藝術大成。

P.S放片尾曲的時候,我哭了,為了我七十九塊電影票的錢,也為了我78分鐘寶貴的周末休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