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這一百多年,一定有和格裡菲斯思想一樣深刻的導演,但是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的卻隻有格裡菲斯——至少在當時是如此。
先說缺點,以免擾亂心情,因為是默片,全片的劇情主線大多靠出現的幾段文字表現,接着是演員的文字中劇情的表演,相當于一種劇透,如果沒有史詩般的電影配樂,看的時候确實有些無聊,畢竟你已經知道故事的劇情了,加上四個故事确實時間很長,當然每天看一點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不知故事背景的話,信息量還是很大的。還有就是古巴比倫故事中戰争的場面,有些鏡頭重複了多次,那是因為當時人們對電影還有一種好奇,看那些場面就和我們現在看華麗的特效的感覺是一樣的。而且如此龐大的景象即使現在的我們看來也是歎為觀止的。
主題是明顯的,未翻譯的片名是“ Intolerance: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名字被翻譯得太高級了,“Intolerance”的意思是不寬容,講的就是人的愛與寬容,很好理解的道理卻又極為深刻。電影開創性地運用平行剪切,将四個故事毫無預兆地連接在一起,仔細看每個故事切換的地方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比如耶稣故事的出現,這種妙處需要耐心反複觀看。
再說四個故事,耶稣之死是最簡潔的,我并不覺得是時間太長被剪切的成果,耶稣本身就是一個在宗教中神秘的形象,也正是這個故事的偶爾出現,為愛與寬容的主題變成一種救贖與對和平渴望的升華。在男主正處以絞刑的最後時刻,真兇情婦的良心發現,救下了無辜之人。這時畫面給到耶稣受難的遠景,膠片底色變成的極為豔麗的紫,象征着人的自我救贖。耶稣是電影中的唯一神,隻有耶稣擁有将水變成酒的力量,他寬容地對待任何人,即使犯下彌天大罪,人們因為不容異己,處死了耶稣。
聖巴特勒謬的大屠殺是最符合片名“黨同伐異”的故事,但依然不是重點,新教派受國王的喜愛,人們紛紛加入,而親王等大臣不容異己,将新教的所有成員殺害,其中有大部分的人民,在混亂中,傭兵非禮了女兒并殺死了她,這一幕成為了電影的海報之一,可以說是格裡菲斯重點強調的,因為人内心的不寬容,本來溫馨的家庭支離破碎,這是人類世上的悲劇。
古巴比倫的陷落是全片最宏大的故事,場景和服飾全部1:1真實,場面之雄偉,已知現代人看到,都驚的啞口無言。如此複雜的故事,導演以大見小,将主要的劇情圍繞在山中女孩身上,講述了她為了自由,忠誠而獻出生命的故事。導演贊美了女孩,諷刺了背叛者大祭司,卻未對君王和皇後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君王在守衛城池是英武過人,卻又縱情享樂,連大祭司叛變這麼重要的事都未察覺,皇後在大戰是膽小怯弱,與女孩的奮勇抗敵形成對比,而在兩次關鍵時刻卻總想與這座偉大的城市同歸于盡,對人物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
母與法講述了當時的故事,從男女主的童年講到長大,它諷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工人飽受壓迫,黑社會橫行,法律毫無威嚴公平可言。在這篇主要故事中愛多于了寬容,而不寬容又占據了世界,那些為改革而籌錢的女流是在人們眼中可惡可恥之極。最後的40分鐘是絕對精彩的,四個故事同時達到了高潮,并且将高潮平行剪切,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四個故事隻有母與法有了美好的結局,并被用作了片尾,也許表達了導演對未來的期望吧。
不寬容,會讓傳道受業的君子慘死,會讓人民飽受災難,會讓一個偉大的文明陷落,會讓人類淪為悲劇本身。電影最後評判了當時的一戰,這和如今的我們有有何區别呢,人啊,切莫黨同伐異,寬容面對一切,用愛戰勝對手,天下才能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