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5集兩個大案,一個征地賠償案,一個婚鬧性侵案,全都沒有讨回公道。明明是上位者犯了錯,他們的生活卻絲毫不受影響,他們隻需要往下面施舍點錢,萬家何家就隻能和解。無論是地方警察還是法官,都是在和稀泥,不講法,他們都隻想要一團和氣,不想得罪地方集團。何幸福是唯一一個既看重錢,也看重活着的骨氣的人。雖然她想要争口氣,但是她身邊人都隻想着錢。畢竟對于底層人民來說,尊嚴不重要,錢才重要,畢竟,有了錢已經"不錯了",尊嚴被踐踏也是"正常的",村子裡這個人情社會"就這樣"。

前15集其實是揭露了村裡無法治的弊端,讓人感到極為絕望。城市來的關濤作為代表着新時代以法律為正義的理想主義者,也對農村無能為力失望而歸。

但15集之後話鋒一轉,何幸福難産,全村救助,這又是人情社會的溫暖和團結。

之後萬善堂因為一封舉報信和那紙撤訴的人身傷害訴狀而落獄。前15集中對他在村中的橫行霸道一言堂有多厭惡,這時候就有多不是滋味。他的橫行霸道欺淩了王家,卻又救了何幸福。所以,萬善堂落獄并沒有讓人感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何幸福和王慶來卻反而被愛戴萬善堂的村民趕出了萬家莊。上頭的正義寶劍反而讓萬家莊陷入混亂和分裂,人治時一村人其樂融融的百日宴一去不複返。

進城之後劇情更為難人尋味。新時代新思想真的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嗎?物質生活是更好了,可是精神呢?就一定更有尊嚴了嗎?

城市裡找底層工作依然要拉幫結派排擠外人、不靠關系找不了,城市裡的底層人還是沒脫離人情社會。而城市人遵守的那套法律,在農民工眼裡看起來就是高高在上,同樣都不是欺負人嘛。

何幸福在育兒中心,就隻是抱着落單的孩子哄了哄,就被人家媽媽大罵。沒錯,幸福是理虧,沒有工作證沒有資質、不能抱孩子。但是在村子裡誰要有那些玩意才能抱孩子呀?沒錯,『法治』社會一切講究規則制度,但也滋生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冷漠不信任和防備,也加重了人與人之間因為文化知識程度因為經濟條件的不同而導緻的不平等。編劇并沒有表達出城市比農村高貴,恰恰相反,這部電視劇傳達了農村舊時代"人情"社會和城市新時代"法治"社會中不同的優點和缺點。

我很贊同關濤的說法,國家發展必須要用法律取代人情。但并不代表人情就不存在。許亞妮父親原是農村人,在城市裡機關部門做了幾十年,他也許是這部電視劇中能将法治與人情融合得較好的人。他先是以理服人當面回絕慶來、再到暗中開口子給慶來安排工作。饒是如此,很多隻認人情和隻認法理的人都不可能認可許亞妮父親的做法。

何幸福從小失去父親,為了給自己争口氣、為了讓自己家人不受欺負,她愛講理,會用法律和規則,但她又沒有文化、不完全了解法律和規則,加上常年生活在農村、她對人熱情質樸、熱心腸愛幫助人、習慣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待人接物沒有距離感。她的這些性格讓她不僅在萬家村裡格格不入,活不明白,也讓她在城市活得難受,活不明白。她還沒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活法。

至于關濤,雖然他看得明白,他想得明白,但充滿理想主義精神的他卻時刻要與現實中的污濁作鬥争,縱然離開義道離開了髒水,他獨自創業也必然會遇到很多現實困難。

其實有時候看着很難受。進城之後,慶來去找慶志、幸福去找幸運,慶志和幸運都是一家之力供出來的孩子,卻都已經和自己長兄長姐活在不同的世界裡了。在村子裡可以很親密,但在城市裡那種階級産生的距離感真的讓觀衆看着很難受。幸福還總想着不麻煩慶志和幸運,無論是學習的機會還是35萬元都給了弟弟妹妹,可是幸福并沒有心理不平衡。弟弟妹妹接受了教育、他們在大城市裡生活得好,而她還是想着要回村,她想着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成才了的弟弟妹妹,并不道德綁架,并不是我把你培養成才你就要回報我的心态……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個很遵守傳統價值的人,不然也不會相親結婚。同時獨立堅韌又很善于接收新思想,所以她時刻活在矛盾之中,想不明白。

看到19集,劇本真的很好。但有幾集剪輯出來的節奏不是很好,可能是因為看多了爽劇習慣了爽劇的節奏,感覺導演也拍得不夠爽,演員演得也不夠爽,憋屈。這部劇看着太難受了、這裡面說得東西又太人性了太貼近生活了,一直有一種很想快進但又台詞太好太真實不敢快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