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艾米(amylin_writer)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哪个行业能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有的人当自己所在行业没落的时候,就会萌生转行的念头,但并不是每个转行的人都能成功,有好多因素影响着转行是否成功。
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秉昆是周家的小儿子,从小读书成绩不好。在推行“上山下乡”时,周家三个孩子需要派出两个孩子出去,周秉昆的哥哥姐姐看他年纪小,就让他留在城里,哥哥姐姐都离开城市出去了。

留在城里的周秉昆可以在国营单位工作,刚开始周秉昆在木材厂工作,后来就一直在酱油厂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商品流通越来越多,酱油厂的生意受到了冲击,酱油厂的总体效益却每况愈下。周秉昆从生产车间被调去当业务员,在外面跑业务。
而在外地的周秉昆的哥哥周秉义和姐姐周蓉,在恢复高考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周秉昆的发小也有两个考上了大学,去北京读书了。周秉昆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都越混越好,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内心不是滋味。
正在此时,和周秉昆认识的一个出版社主编想要用出版社的一处房子开饭店,他看中周秉昆的人品,以及周秉昆平时跑业务时的人脉关系,邀请周秉昆和他一起搞饭店生意。

周秉昆经过深入思考以后,觉得帮出版社搞饭店生意虽然没有编制,算临时工,但是却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生的好机会,他打算拼一把。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去出版社报到工作,而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才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建议先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01 周秉昆首先明确开饭店的基本工作和要求
周秉昆在收到主编开饭店的邀请时,并没有马上决定,而是先做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周秉昆思考的不是编制问题,而是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开饭店这件事。
要想经营好饭店,涉及到好几个因素,比如:要保证饭店的客流量、饭店的菜品要受欢迎、饭店的服务好才能保证有更多回头客等等。
周秉昆性格好,为人正派,乐于助人,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喜欢他。周秉昆在酱油厂跑了好多年业务,积累了不少人脉,而且酱油厂是生产调味料的,也和饭店有一些相关性。

结合多方面思考和分析,周秉昆认为自己转行开饭店还是非常适合的,虽然要抛下酱油厂的“铁饭碗”编制变成临时工,但是从未来长远来看,饭店还是比没落的酱油厂更有前景。

02 周秉昆对比个人现状,找出差距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周秉昆觉得开饭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外行人如果不深入了解,是无法了解其中的门道的。
周秉昆靠凭空想象是无法设想出什么样的菜品是受老百姓喜爱的,也无法预估饭店各原料采购的量和频率,还有很多管理和服务的细节,比如:人员配制、服务标准、清洁卫生等等。

周秉昆觉得光靠自己人脉广和人源好这些特质,是无法经营好一家饭店的,他必须补足自己经营管理和服务管理方面的能力。

03 周秉昆付诸行动,补足差距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周秉昆认为必须自己先把开饭店的各方面技能掌握以后,再去帮出版社开饭店,这样成功率才高。然而,周秉昆从来没在饭店工作过,冒然去饭店找工作,人家肯定不会聘用自己。
周秉昆搜罗自己身边在饭店工作的人脉关系,请他们帮忙把自己推荐到饭店应聘,然后他向饭店提出自己免费帮忙,不要工钱,就为了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经过努力,周秉昆终于在一个朋友所在的饭店找到了工作,在饭店做起来帮工。

周秉昆在饭店工作期间,跑堂、收盘子等等,什么活都干,就是为了快速积累各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从而摸清开饭店的门道。


周秉昆等息的经验积累了差不多以后,才正式到出版社的饭店工作,他和主编一起从饭店筹备工作开始,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工作,终于成功把饭店开起来了。

饭店开张第一天,生意就非常红火。饭店打烊后,周秉昆和主编一起算一天的收益,由于饭店的菜品受欢迎,服务又周到,第一天就赚钱了。

周秉昆不断精进饭店的管理,一方面吸引新客户,另一方面维护老客户,饭店的生意更上一层楼,周秉昆的收入也节节攀升,周秉昆的收入都超过了周家人一家人的收入总合了。
周秉昆不光收入提高了,也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从一个小工成长为“昆总”,成长为一个各企业争抢的人才。
周秉昆的转行是成功的,这一切离不开他在转行前的准备工作,提前弥补了他与新行业的差距,使他在新行业里能大显身手。

在现实工作中,当我们想要转行时,要想弥补与目标职业差距的策略有6种:提升学历学位、储备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获取资格证书、积累项目经验、创造工作经历、提高领域见识。
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运用最广泛的有:拜师学艺、去目标行业兼职、义务工作等。
-END-
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