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機緣巧合下第一次接觸到了梁曉聲的《人世間》。在接連幾天的啃書中,産生了諸多歡喜、諸多感悟。上世紀幾十年的社會變化,工人階級小人物的家庭生活和時代洪流下的命運轉變,每個人懷揣着的純粹情懷和信仰,雖然年齡尚淺,但在文字中也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

知道要影視化之後,心情是複雜的,擔心這部極具史詩感的平凡衆生相會拍得瑣碎、人物扁平,但看完一集之後心态稍稍放平了些。群像塑造的很豐滿,選角也合适,雷佳音、宋佳、辛柏青、殷桃、丁勇岱、薩日娜…..每個人的性格鮮明又富有辨識度,尤其是雷佳音的周秉昆,最讨喜。制作場景也非常還原七八十年代,獨屬于那個時代的老物件和東北地域特色,跟書中描寫的大差不差。

随着劇的視角展開,首先體會到的是大時代背景下濃重的家庭煙火氣息,具有北方特色的地域風貌,東北尋常百姓的生活場景,在全景式鏡頭的逐漸推近下,光字片周家人的故事逐漸清晰。李素華周志剛在周秉昆、周蓉兩個孩子誰去誰留中掙紮抉擇,母親的無奈和父親曆練兒子、保護女兒的小心思立體的呈現在眼前,那種複雜的情感也久久在心中不能釋懷。即使最後做了讓身為男兒的周秉昆下鄉的決定,作為母親的李素華眼含不舍并撫摸兒子臉龐的動作依然戳中了我,不同于文字描寫,影像畫面更能激起自己腦海中的回憶,從而産生了代入感。

當然,除了這些細微之處的刻畫,家庭的溫暖和親情也在緩緩流淌。周父從照相館沖洗了5張全家福,一人一張,看似是小小的照片,但它包含的不隻有思念,更是對親情的寄托。因為這預示着他們将在時代的洪流下各自背負使命,再難相見。看到這裡,誰又能不動容呢,但情緒升華的最高點的情節還是一家五口在火車站分别時,周母塞給大兒子的積蓄、在丈夫面前柔聲的說出”寫信”二字、女兒周蓉不顧别人目光的撒嬌親吻父親臉頰,種種曾經幻想過、親曆過的畫面再次呈現在眼前,一時竟不知是該為這種普通家庭的煙火生活感到美好,還是該為這揪心的離别場面流下眼淚,複雜情緒再度襲來......

短短幾個片段,訴的是普通家庭的無奈抉擇和煙火生活,訴的也是大時代下社會的變革探索。在這其中,家庭命運、個人命運和時代命運緊緊關聯的核心也時時展現在你我眼前。

如周秉義,身為周家長子,有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但作為個人,在國家的号召下,在知識的浸染下,在理想和情懷的驅使下,毅然踏上兵團建設之路;如周蓉,讀書使其女性現代意識覺醒,不甘于在好年華中蹉跎,沖破現實的拘囿,響應上山下鄉的政策,跟随時代洪流,尋找自己的好人生;如周秉昆,在哥哥姐姐都做出個人選擇後,無奈留家,和母親相伴,在國家的政策下順利進入了木材廠工作。在那個思想、社會都快速發展的時期,一家五口,火車站一别,卻有了不同的命運軌迹。

而通過這樣以小見大的手法,通過普通百姓、普通家庭的視角,對宏觀曆史中的社會變遷進行诠釋,我認為是這部劇最大的魅力。也正如梁曉聲老師在書中說的那樣,”改革時代的艱難,首先體現在草根階層“。周志剛、周秉義、周蓉、周秉昆這些人是時代改革巨變中的承受者,劇中一幕幕我們熟悉又親切的場景畫面也皆因為那個時代而發生,平淡溫暖煙火之下,個人選擇成長之中,是激蕩磅礴的曆史潛流,是悄然轉變的社會結構,是由你我構成的全新的社會面貌。不管是那個時代的周家人,還是活在當下的我們,永遠都不會脫離時代洪流。

淺短一集,中國老百姓”生與活“的命題有了初次探讨,個人命運有了初次選擇,時代命運有了新的篇章,實力演員的演繹和貼合原著的劇情也讓我更加期待之後時代使命和家庭煙火更深層次的結合,願不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