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真是寫盡了人生百态。人的一生總是起起伏伏,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好事也有壞事,五味雜陳才是生活的本相。随着周秉昆的努力,一家人終于搬進了大房子,不過大家卻發現,回到吉春的周蓉并沒有接女兒回家,馮玥還是住在舅舅家。

周秉昆和鄭娟對她也是非常好的,特意為她留出一間房。而他們的兩個兒子則在父母的房間裡睡上下鋪。

...

周志剛退休回家,馮玥問鄭娟:姥爺啥時候走?還問他住在哪兒?明顯是害怕他跟自己搶房間。鄭娟一手帶大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自私呢?

1、親情的淡漠

馮玥出生後,應該是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那個時候雖然父母都在貴州,日子很艱難,可起碼一家人在一起。可因為一次回家探親,馮玥就徹底跟父母分離了。

...

馮玥漸漸接受了鄭娟的照顧,不太想跟着爸媽回家了。而那些年,周蓉也忙着上學、考研,也無暇照顧女兒。其實那個時候他們在北京,完全是能夠把孩子接回去的。馮化成出于對孩子教育的考量,想留在北京,可是周蓉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女兒的問題。

雖然鄭娟和周秉昆對她非常好,但是随着馮玥的長大,她知道那不是她的父母。而自己的親生父母呢,很少管她,所以她跟他們在一起非常不自在。

在這種生活下,她的親情觀念是極為淡薄的。父母不管自己,鄭娟和周秉昆又不是自己的父母,她早早學會了隻愛自己。

...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周楠一直把周秉昆當成自己的父親,睡夢中聽到父親來看他,朦朦胧胧地說了一句:爸爸辛苦了。他看得到父母為這個家的付出。

而馮玥呢?她隻看到父母在北京生活得很好,回到吉春也生活得很好,可是他們卻沒有為自己做過什麼。鄭娟和周秉昆雖然對自己很好,可那替代不了父母的愛。

因為父愛、母愛的缺失,導緻她的親密關系缺位,所以她的親情意識也非常淡漠。

2、逐利的本性

基因是會遺傳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馮玥的父母骨子裡都是追求自由的,這一點,馮玥完全繼承了。

馮化成當初對着周父周母發表“養口體”和“養心智”的觀點,口上說着這兩點一樣重要,可實際上他是在提醒周父周母“養心智”更為重要。再加上後來拜年遇見的一系列事情,周志剛内心不就是覺得“養心智”更重要嗎?

...

在後面的幾年中,周秉昆那麼努力,不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既能“養口體”,又能“養心智”嗎?

周蓉更是如此,為了追求愛情,可以放棄自己的父母,放棄自己的兄弟,甚至放棄自己的女兒。她的心理隻有她自己呀。

在這兩種基因的結合之下,再加上生活環境的影響,馮玥可不就是養成了比周蓉更自私的心理特質嗎?

寫作文的時候,寫自己的母親有多麼優秀,卻從來無視鄭娟是怎樣無怨無悔地照顧她的。當然,這個作文也被周蓉否定了,說裡面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更像一篇“悼文”。

...

馮玥住在舅舅家,姥姥喊她出來,她抱怨姥姥不敲門,平時還把自己的秘密鎖得嚴嚴實實的,再後來為了跟周楠在一起,她跟着父親去了法國。

本來周蓉事業正處在上升期,可是為了她,周蓉放棄工作旅居法國十餘年。

馮玥自私,說到底,還是因為遺傳。

3、原生家庭的影響

從馮玥的問題,我們還是要說回到原生家庭的問題。

...

被父母愛的孩子,内心充滿愛;而那些從小跟父母不在一起的孩子,更容易叛逆。孩子會因為父母沒有照顧自己而質疑父母,而父母也會因為自己沒能照顧孩子而内疚,這樣的關系,對親子關系不利,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

馮玥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為周蓉太過自我造成的。當年在北京上大學,馮化成為了她們母女放棄了作協,選擇了圖書館,不就是為了分一套房子嗎?可是這個時候,周蓉并不想把女兒接過來。

如果這個時候把玥玥接過來,讓她在北京上大學,也許就是另一個光景了。但是周蓉錯過了這個時候。她那個時候應該覺得,有人給帶孩子挺好的,自己抓緊時間拼事業吧。

...

再後來,她和馮化成在北京發展得不太好回到了吉春。她在江遼大學提拔為副教授,也分了房子,這個時候玥玥在上初中,她本來也能接過來。可是她還是沒接,她覺得秉昆家房子大,住得開,自己隻是一居室,孩子沒地住,所以依然不接。

總之呢,自己過得好的時候不接,過得不好的時候也不想接。她雖然是個母親,可是每周隻去看女兒一次,女兒心裡想的什麼,她一概不知。這種放任的态度,讓女兒養成了自我的性格,所以馮玥不會聽母親的,更不會聽鄭娟和周秉昆的,這讓她比周蓉還任性。

...

缺失父母之愛的孩子,内心有一個空洞,她總會覺得任何人都欠她的。

周蓉這一生真的是高開低走,本以為她是個優秀的女孩子,為了愛情放棄一切很勇敢,沒想到就是因為愛情,她的一生都被毀了。

可憐的周蓉,更可憐的馮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