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人生的選擇可以說是沒有選擇。

尤其是在那種年代下,你沒有背景、沒有權、還沒有錢,是很難與命運抗争的。

高加林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我依舊想說,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也都應擇善而行。

————————手動分割—————————

這部電視劇在路遙原著《人生》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編劇将高加林民辦教師資格被頂替一事(目前還未看出高加林的教師資格有沒有可能再次被頂替),改為了大學資格被頂替,目前更到第七集,高加林做了教師,并且文章成功發表,但上海那邊依舊被高雙星冒領,先不說其他的,就目前這七集的改編而言,是比較成功的。

我這裡想先簡單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來說幾點。

1.搭建影視實景,從根本上求真

包括高家村、縣城,劇組都是搭建了影視實景的,想必之後也會被開發成文旅景點,這一點上有助于帶動當地的文旅發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有部分地方可能會沒那麼舊,但劇組也算是用了心制作的。

2.大全景鏡頭+恢弘大氣的配樂

電視劇第一集開頭,以及後續劇集中,一些無人機俯拍大全景的鏡頭,看起來的确是相當震撼,讓人心生自豪之感。尤其開頭還有民歌配樂,就更有感覺了。

3.畫面幹淨明快,平行叙事形成鮮明對比

黃土地中夾雜着一抹抹生機盎然的綠色,這部劇的整體視覺觀感是幹淨明快的,并不沉悶、昏黃。演員臉上抹黑粉,是拍攝需要、塑造人物需要。可能有點太黑了,但無傷大雅。整體調色是真的很舒服,也不失真實感。

目前故事分高家村這一片與上海那一片兩條線平行叙事,從第四集、第五集就開始形成了鮮明對比,高加林在黃土地盡心盡責地教書,帶領觀衆也一同看到了那個年代農村教育的貧苦現狀,而高雙星在上海心安理得地讀大學卻實在無能,還冒領了高加林的文章。

還是那句話,一個謊,要用無數個謊來圓。他明明有無數次可以說清楚的機會,但就是不說。高明樓不讓他回家,他也聽話照做。我隻想問問你高雙星,你在拿着高加林送的筆、寫着高加林名字的筆寫字時,真的沒有一瞬間手抖嗎?你真的每天都能睡得着嗎?

高雙星無疑是虛僞的,而高明樓則更複雜。他看起來真的不壞,也算盡心盡力幫高加林一家,但他還是奪走了高加林原本非常美好的人生。他的種種善意,可能是建立在一些些想要彌補的愧疚心态上,當然也可能并沒有。畢竟他又變相阻止了高加林複讀,合着他的兒子是兒子,别人的兒子就不是兒子了?

目前最大的懸念,就是高雙星冒名頂替一事何時敗露,高家村與上海這兩條線何時彙聚。

4.節奏較快,轉折很多

預考、高考、被頂替、當教師、發文章、被評優秀教師,劇情是一環扣一環,節奏快到起飛,我現在居然開始擔心以這樣的節奏,原著不是很快就拍完了嗎?後期不确定是不是能穩住,和前期一樣精彩。先觀望着吧。

5.情節感人,幾度落淚

無論是高加林當老師教課,和學生們的種種互動,還是在劉立本家裡發表的那一通知識改變命運的言論,都很讓人觸動。很喜歡小高老師,但我知道他值得更大的舞台,去往更大的世界。他的人生,的确不應該被這一方土地給限制了。

6.演員表演自然真實

不得不說老演員們就是穩,高明樓、劉立本、德順爺,以及高加林父母,都演得非常好,非常自然。年輕些的,主角高加林、女主劉巧珍、馬栓等我覺得也不錯,陳曉演技和台詞還是有明顯進步的,這我真的很欣慰……李沁表情靈動,淳樸可愛,我沒覺得過火。男女主兩人之間的互動也很可愛——“你壞”“什麼我壞?我怎麼壞了?”

還有那一段,高加林在講黃河時,一轉頭看到了門口站着偷聽的劉巧珍表情瞬間錯愕,巧珍也跑開了。看着很有趣。

最後再說改編一事,的确沒有完完全全按照原著來拍,但是這些改編是精彩的,思想核心也是與原著一脈相承的——農村青年的掙紮,向往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卻又面臨着諸多不同的重要抉擇。

高加林的内心始終是向往遠方的,帶着一些些詩意,也帶着他為想要國家做貢獻的人生抱負。

對于原著黨,如果你能靜下心來看,我認為還是很讓人驚喜的。

最最後誇誇片尾曲《人生路遙》,也太好聽了吧,可惜現在還沒有音源……

(後續還有想說的會再更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