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重新在院線上映,于是有幸去給這部電影補了一張電影票。其實過去對《這個殺手不太冷》更多的是關于一種造型上的理解,以及時尚符号化方面的印象,這個故事過去給我的感覺就是簡單,以至于在小屏幕上顯得無聊。

而在大熒幕上,人沉浸在視聽語言中,脫離了環境的幹擾,才顯現出這個故事的巨大魅力,這是一種樸素的價值觀,這是一部用最簡單的語言講“什麼是愛”的電影。所謂愛,是在貧瘠的岩土上長出花朵,而花朵是“生”的象征,也是“生”的意義。Mathilda因為感受不到愛,因而不知為何而“生”,于是堕落、頹廢、放逐,但實際上是在掙紮求“生”,她因不知道什麼是“生命”,因而通過各種叛逆的方式确定自己還是在“活着”;Leo因為殺“生”遠離人群,早已忘記了自己還需要“愛”或者說還有愛的資格。當這兩個人因為一場偶然碰到一起,便是彼此的救贖。

呂克貝松的暴力美學以及講故事的節奏确實有着某種古典美感,以至于又讓人發出經典的老電影确實比現在的電影好看的感慨。這部電影其實讨論的是非常樸素的價值:生命、愛、自由。Mathilda缺愛,于是感受不到生命,堕落、頹廢,被送進問題學校,為了自由,逃出學校;因為一場事故,最愛的弟弟死了,于是,複仇成了她愛的表達,生命的意義,于是她不再自由;她有幸被Leo救下,Leo和Mathilda之間産生愛,但是,一個為“愛”活着的就不會因為這個情人之愛而放棄親情之愛,況且她與Leo之間情愫的産生正是因為她向他學習如何複仇,所以,她仍要複仇。Leo是一個殺手,為了給自己的情人報仇,謀殺了情人的父親,于是,偷渡流亡;殺人成為一門手藝或者工作,Leo一生很難再活在陽光下,他沒有自由,沒有“生”的感覺,也遺忘了什麼是“愛”。

兩個沒有愛、沒有自由(沒有生的意義,肉身或者活着就是一種枷鎖),因而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兩個人相愛,兩個人都看見了“生命”,但兩個人都不是偷生之輩,所以,複仇就成為了生命的一個主題,Leo因為前緣不會再有自由,所以他選擇用自己的能力給Mathilda自由,從而用自己的“生命”和“愛”為Mathilda的自由獻祭;Mathilda終于感受到了“愛”和“生命”,但當她貫徹這個理念的時候,就必須“複仇”,而“複仇”讓她不得自由。最終Mathilda得到了自由,感受了到了生命的價值,而也痛失所愛。

看完這部電影,我腦海裡第一想法就是小時候讀過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