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之前,我沒預料到自己會特别喜歡這部電影,當時甚至開了1.25倍速。看了差不多一小時,想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好吧,老老實實從頭開始原速看。

表面上看這是部家庭片,展現了微妙又愛恨交加的三代母女關系,清晰地表現出代際差異、撕扯糾纏、控制依賴。正如姥姥家的兩室一廳,裝修老舊、局促逼仄、擁擠不堪。家庭内部的情感矛盾在這狹小的房子裡,像春天的潮汐,有時暗流湧動有時洶湧激蕩。

每個人物性格鮮明——對外樂善好施對内強勢牢騷的信佛姥姥、正直又喪氣沉默的文藝青年記者媽媽、古靈精怪的小女孩。甚至是隻存在于對話中的姥爺。

很多很多小細節——在廚房抽煙的媽媽被母親訓斥後,把煙掐滅在廚房晾着的餃子皮上;姥姥問周爺爺有沒有區分開切菜切肉的砧闆;婉婷在飯桌上說姥姥,被媽媽用筷子輕輕敲了一下碗邊;被姥姥催促上學,偷偷把水果壓爛的婉婷;自陳心事時,一直在摳紅色披肩流蘇的姥姥;婉婷羨慕地看着朝鮮族小女孩爸爸背着她;媽媽書架上兩本米蘭昆德拉《可笑的愛情》;反複出現的經典愛國歌曲。

郝蕾、金燕玲、小女孩演技都很棒,幾場飯桌戲都很精彩。郝蕾用手抓仙人球出血那段是實拍诶,倒回去看了幾遍,是一鏡到底的,看得我手好痛,好震驚,這段很深刻地表現出人物内心的壓抑痛苦。

矛盾爆發于小女孩的搗亂,把姥姥的衣服剪壞、坐在媽媽的鋼琴上。姥姥情緒爆發把女兒和外孫女趕去宿舍,等她們回來時,又向外孫女揭示了沒有爸爸、媽媽曾想打胎的真相,給她存折留着讀書用。突然想到我媽曾經威脅我,如果我今後膽敢生父不詳的小孩,她就和我斷絕母女關系。這樣一對比,片中的姥姥其實還是嘴硬心軟的,不過有些事情不适合和孩子說。

媽媽回到宿舍,發現有新人入住,有一種精神角落被他人入侵的痛苦,讓人深度代入了。需要一間書房,或者類似書房的一個角落,就像需要自己的生命一樣。一處個人空間,一個精神角落,就像是靈魂的栖息地,讓人能用練琴、閱讀、觀影重構自己的内心秩序,把自己從日常瑣碎中抽離出去。

矛盾終結于姥姥生病,媽媽的對窗自白太書面化了,雖然揭示了一些内容,但是太刻意太直白了,顯得很突兀,真是太可惜了。很多東西前面通過細節已經可以看出來的,根本不需要一個如此沉默寡言的人去自白。還有小缺點是,有些鏡頭晃得我頭暈,姥姥口音裡帶台灣腔,有點違和。有缺點,但因為個人非常喜歡,還是要給五星。

另一條線很明顯,個人和國家的關系。合唱團在家裡排練“我和我的祖國是母親和孩子,我和媽媽的手緊緊相牽”。宴會上老人的書裡“面對死神,我還是站在原地”。周爺爺在飯桌上吹捧記者崇高,姥姥含沙射影陰陽怪氣“拿着國家的工資吃着國家的糧,還要批評揭露”就像“我養你,還要你罵我”,說女兒吃裡扒外、沒有感恩的心。一路北上的台灣男孩和越過鴨綠江的朝鮮族女孩。主編婚禮上那段“在美國照樣有窮人,有看不起病的,有餓死的”。

結尾鋼琴聲中,水漸漸漫延開,漫過牆角,漫過地磚,漫過台階,漫過病房地面,漫過合唱團舞台,漫過學校操場,彙成小溪,彙入河流,絕了。

這部影片還因為制造沖突卻沒有解決,而被人诟病。我覺得家庭内部的矛盾,很難有辦法徹底解決,尤其是和血親之間。保持距離固然很好,遠香近臭,但總有種種現實原因沒辦法保持足夠的距離,還得住在一起。最好的狀态,隻能達成一個動态平衡,也就是片中按摩時,所提到的婚姻關系總能量守恒。不管是婚姻關系,還是其他深層關系,能達到動态平衡,已經殊為不易。希望能多溝通交流、多表達愛意、多承擔難處、多包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