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死亡詩社》
《永不獨行》呈現了農村教育的現實問題,我覺得這是它的成功之處。之前也看過很多聚焦農村教育題材的電影,最受撼動的就是《遙望遠方的童年》,因為從小生長的環境與其相似,所以某種程度上我認為一部藝術作品能夠大膽地将某種現實問題公之于衆,讓社會看到這些微弱的力量就完成了它存在的意義。我想,除了我們自己每天所關心的那一寸方土,也要時不時擡頭看看周圍。在我們日常所熟悉的世界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那裡的孩子,又過着怎樣一種生活,他們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懷,過早的體驗了生活的艱辛。他們的整個童年都在守望着親情的回歸,可又終究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變得麻木。
電影畫面也恰恰是因為制作方資金投入的限制,将農村小道、鄉鎮街角呈現的更加真實,許多學生、村民都是當地人的本色出演,畫面整體看來非常自然。影片劇情中有一名學生的家長常年在外工作,五一長假回來待幾天又要在外繼續奔波,能留給孩子的隻有基礎的金錢供給。那些留守兒童就像是一座孤島,他們看起來和朋友和同學打成一片,但内心卻藏着無人傾聽的心事。
為何中國人總是這麼含蓄,總是很難表達愛?因為我曾經也是留守兒童的一員,在父母那裡我學會了嘴硬說反話、學會了不麻煩任何人、學會了忍耐...但這些到後來我才知道是不對的。記得大學時期,同學每次跟父母打電話都特别親切,讓我很受觸動,後來我在校外兼職,年底給父母分别送了新年禮物,并給他們發信息說:我愛你們,爸爸媽媽,那是我第一次正視自己的内心。留守兒童沒有錯,父母也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不該覺得留守兒童那些不為人知的心事以及外化行為上的懂事、體貼當成理所當然。
另外,在《永不獨行》電影劇情中,呈現了師生之間的相處畫面,林靜飾演的校長非常有感覺。因為社會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過于固化,認為嚴師出高徒,但在這部劇中,我看到校長和同學們相處很和睦、溫馨。就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死亡詩社》,該劇主要講述了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新來的新教師約翰·基廷(羅賓·威廉姆斯 飾)以反傳統的教育方法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他們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的故事。裡面有句台詞這樣講:“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所以在這個以“卷”為風尚的社會裡,教育已經出現了很多畸形追求,很多家長、老師會認為畫畫、足球、攝影等活動是不務正業,不斷施壓讓學生放棄念想。事情從來都沒有對和錯之分,我非常欣賞《永不獨行》這部電影中對孩子足球教育的鼓勵,家長、老師、校外人員都一緻為了孩子們的足球夢助力,扼制天性并不會帶來絕對的成功,看到那群孩子在球場上肆意揮灑着汗水,在歡呼雀躍中微笑鼓掌,那才是熱血青春的模樣。
留守兒童的教育,像是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劇中校長其實也很無奈,面對退學的孩子們她也愛莫能助,農村閉塞導緻孩子、家長們目光短淺,甚至很多孩子因為沒有家長的照看而步入歧途,這些現象在現代農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相信可以随着時代進步與教育普及,可以讓更多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希望他們的天賦可以帶着他們走的更遠更廣闊。
總體來說,其實我的影評側重點沒有關注到足球方面,可能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而且對于主角教練的前後行為我覺得很突兀,不具備評述意義。但站在每個人喜歡的事物上,我倒是深有感觸——“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那場激動人心的足球賽,烙印在孩子們的心中,他們的足球夢開始生根發芽,國足的繁榮未來也依靠這些點滴夢想的彙聚。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留守兒童點亮國足未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少年漫兒治愈成年漫兒,也治愈了我
總結歸納:整部劇都是90後的青春校園回憶,青春勵志挂,很是我的菜! (當代打工人哪個不需要打點雞血呢) 30+女明星趙漫兒顔值在線,卻也遇到了每個女生都逃不過的“三十歲定律”,陷入比普通人所遭遇更大的人生困局.. ....誰知道她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