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倡‘體型平權’,我們的生活,真的不用别人來定義。”
“隻有大象才應該有象牙。”
《奇葩大會》第二季出場的選手有提倡“體型平權”的時尚編輯,也有呼籲保護野生動物的公益者,還有因講課視頻爆紅全國的考研老師,每個“奇葩”的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正能量,傳達着鼓舞人心的價值觀。
《奇葩大會》第二季播出以來,獲得了不錯的網絡聲量及口碑效應,網友的評價雖然有褒有貶,卻看得出對節目價值觀的普遍認可。
從《奇葩說》到《奇葩大會》第二季,“奇葩IP”已經走過了4年多的時間。這四年來,是中國網綜市場從誕生到成熟,從野蠻生長到消費升級的過程。而消費升級的關鍵就在于——文化價值觀的輸出。
《奇葩說》轉型《奇葩大會》第二季背後,是中國網綜市場從誕生到成熟的蛻變
2014年,《奇葩說》橫空出世,開啟網綜元年,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據藝恩統計,2015年,網綜數量大約96部,2016年增至111部,2017年則高達159部,同比增長43%。
經過量的積累,網綜市場野蠻生長後,競争愈發激烈。用戶被大量的内容爆炸教育後,觀看網絡綜藝的習慣已經養成,但也漸漸地對節目内核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4到2017的四年間,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視頻平台強勢布局網生内容,大量資本入局,傳統人才轉型,在市場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網綜的内容質量也快速升級。
在此期間,“奇葩IP”衍生了系列節目《奇葩來了》(為《奇葩說》選人),此後又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奇葩大會》第一季來探索新型模式。直到今年,伴随着《奇葩大會》第二季的播出,“奇葩IP”完成了全新的品牌升級。
與《奇葩說》不同的是,《奇葩大會》第二季在傳遞歡樂的同時,更注重對正能量的弘揚,以帶給用戶及社會更多有意義的内核表達。《奇葩大會》第二季不再是娛樂至上的獵奇大會,而是集合了百餘位年輕先鋒觀點的思想交彙,在内容上更加走心,也在社會上起到了廣泛的正面反響。
其實,作為開啟網綜元年的“奇葩IP”,她的成長蛻變也代表了整個中國網綜市場的消費升級。
《奇葩大會》第二季将“奇葩人”的“平凡故事”做了重新定義的背後,也是年輕一代對網綜市場價值輸出的重新定位與訴求。
《奇葩大會》第二季正是精準表達了年輕一代在對自我、對世界的探尋中,所展現出的的包容、樂觀、自信與堅定前行的正能量,肩負起了網綜輸出文化價值的重任,也引領了網綜長線發展的健康趨勢。
“奇葩IP”的體驗、内容、文化升級,代表了網綜市場未來消費升級的方向
具體而言,《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升級主要有三點:
節目體驗升級
(1)選手成為主角。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中,由導師投票變成了觀衆投票,導師從選手的評審者變成了傾聽者,同時也是觀衆的反饋者。在這種身份轉變的背後,是《奇葩大會》第二季不再以挑選辯論人才為目的,而是讓觀衆去傾聽和辨别選手的故事能量夠不夠打動人。
(2)由辯論改為講述。《奇葩大會》第二季一改之前劍拔弩張的“互怼”模式,盡管這樣可能損失了一定的綜藝對抗效果,但是也讓選手的觀點更加客觀和走心,同時也可以讓選手更加诙諧幽默、和諧有愛、全方位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傳播正能量。
(3)嘉賓陣容升級。在一貫犀利而又理性的“馬曉康”組合中,《奇葩大會》第二季加入了趙又廷這一暖男導師,很明顯是為了加強《奇葩大會》第二季溫暖、走心、正能量的氣質。這四位導師之間的不同氣場,可以碰撞出火花,也互補出了完美。
内容升級
《奇葩大會》第二季有了更強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參加的選手從00後的小蘿莉至模糊到看不清幾零後的大叔,從普通學生、工人、醫生到國内街球王、考研名師、口技傳承人,覆蓋了各行各業、多個年齡層的受衆人群,輻射範圍廣泛。
此外,還有龔宇、方文山、馮侖、馮唐、蔣方舟、田樸珺、俞敏洪等各界領軍人物前來助陣,讓觀衆傾聽不同身份的人物講述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從中得到啟發,感受堅持的價值、拼搏的分量。
比如,00後女孩從被看不起到月入10萬的經曆;90後男孩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口技的傳承;理工男并不呆闆反而機智有趣的小發明;90後躁郁症女孩的“治愈”之路;記者對醫院中死亡病例的全程紀錄……無數故事的細節都在打動着觀衆,闡述着生命的奧義。
文化價值輸出
在以上這些升級的背後,最終體現出來的是讓文化價值更有利的突出。《奇葩大會》第二季不僅更加多元,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樂的模式創新。《奇葩大會》第二季以講述故事的形式,去感動觀衆、傳承文化,展現了節目所表達出的樂觀态度。這種更容易與觀衆産生共鳴的模式,是《奇葩大會》第二季在正能量傳遞、文化價值輸出上的創新。
大力布局年輕化、正能量,文化輸出将是視頻網站的新戰場
視頻平台的迅速崛起,帶動了網絡綜藝、網絡劇,以及網絡大電影的快速發展。這其中,網綜與日常生活、社會熱點緊密相關,可挖掘的經濟效益空間較大,是視頻網站的重要内容資源。
而随着文化市場的日趨成熟,經濟效益與内容質量、文化輸出之間的關系愈發成正比。
2014年,愛奇藝《奇葩說》一上線便受到了行業的關注,不僅因為它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自制綜藝,更因為它還未上線便獲得了美特斯邦威5000萬的總冠名,這在當時是一筆天價。三年後,愛奇藝《中國有嘻哈》僅農夫山泉一家的冠名費就高達1.2億。
高價冠名費的背後,是市場對于項目本身以及背後平台的影響力、價值觀的認可。網綜具有娛樂消費産品屬性,是傳播的需要,但純粹為娛樂而娛樂的節目不會持久,很快就會因審美疲勞而被淘汰。網綜不應隻有娛樂消費産品的屬性,它的核心應該建立在表達正能量價值觀的責任感,以及文化輸出的使命感上。
《奇葩說》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包容”的價值。《奇葩大會》第二季在延續了“包容”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的樂觀、自信與堅定。
除了“奇葩IP”對三觀的表達,愛奇藝還有《中國有嘻哈》等節目對小衆文化的發揚,以及《機器人争霸》這類節目對前沿科技領域的推廣等等。
“網綜”的整體創作思維,正在漸漸與電視綜藝拉開距離,欣賞口味至少年輕了20歲,呈現“逆生長”的趨勢。而愛奇藝正是一直堅持年輕化的定位,進行内容的多方位布局,以求在正能量傳達、文化輸出上,有效精準地觸達目标受衆。
在這個基礎上,愛奇藝除了擁有強大的内容團隊,還掌握着強有力的渠道資源。在年輕用戶群的影響力、流量整合能力上不可小觑。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愛奇藝的移動月平均訪問用戶約為4.2億人,移動日平均訪問用戶為1.26億,已經躍居中國第三大APP,月度使用時長僅次于微信。
截至2018年2月底,愛奇藝付費會員規模達6010萬,較2017年的5080萬增長930萬。2017年,愛奇藝的會員收入占比為37.6%,進一步迫近廣告收入(占比為46.9%)。作為中國最早發力付費會員的視頻網站,愛奇藝一直在付費業務上居于市場的領導地位。多元化的内容體系讓購買會員的用戶能夠享受到超值的服務。
在野蠻生長期過後,網綜行業将從眼球經濟進入“内容+渠道”雙驅動的時代。隻有年輕化、正能量、有優秀文化輸出功能的綜藝,再配以擁有精準用戶畫像和流量整合能力的平台,才會獲得口碑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而擁有這種布局眼光的視頻平台,才會長期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