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孫》是由是由帕特·波尼蒂帕特執導,馬群耀、烏薩·薩梅坎姆、三亞·庫納康等主演的溫情類親情向劇情影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泰國無業青年阿安在目睹堂妹悉心照顧祖父後獲得巨額遺産後,他也跟随效仿,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年邁的姥姥,從無所事事化身為孝順孫子,在通過與奶奶的日漸相處中,他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也審視了自己與姥姥的親情線,圍繞這場遺産争奪戰開啟了祖孫間的溫暖治愈小故事。
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是泰國備受矚目的新銳導演,旗下的作品有《姥姥的外孫》、《天才槍手(劇版)》以及《仇恨标簽》等諸多作品。
在演員選角上,導演通過以“家庭”為單位選演員,着重于演員間的化學反應。
在劇情創作上,導演以及團隊經過了三年的劇本創作,充分了解潮汕文化和打磨劇本,使得電影一上映在泰國和中國雙雙實現票房成就。
在人物刻畫上,影片真實而又細膩地向觀衆呈現了東亞家庭的各種特點,姥姥的大兒子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永遠将精力投射在自己的小家中;小兒子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社會毒瘤;女兒是一個不計較得失的孝順孩子;主角外孫是一個無所事事的混混青年。每一個人都通過導演精準的畫面把控和言語間的對話将姥姥的孩子性格一并展現在觀衆面前。
在影片文化方面,影片通過聚焦于泰國移民家庭的各種風俗、歌謠文化、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實現與觀衆間的文化互通,内核是滿滿的中國式文化和中國式親情元素。盡管内容是一場大家不願意面對的殘酷遺産争奪戰,但故事則更多在描述姥姥和外孫間相處的點滴,溫馨而平淡的劇情内容勾出了許多觀衆自己關于親情的畫面點滴。
在影片畫面設置中,姥姥家門口的“石榴樹”是貫穿電影中的一個重要線索,石榴樹在潮汕被稱為“紅花”,而影片的主角的祖籍背景正是設置在潮汕。石榴在大家印象中也象征着多子多福,石榴樹作為奶奶眼中孫子的代表讓它成為了影片後半段的最大淚點之一。
在情節設置上,影片的内容早已在篇名給出了大家影片的主要内容重點。因此作為一部親情向電影,影片并沒有過多使用技巧,采用簡單的三段式結構,加上娓娓道來的劇情節奏為觀衆埋下更多的細節和伏筆,即使随着故事的逐漸發展,大家已經能猜到影片的結尾内容,但還是會在影片後半為觀衆揭曉時帶來沉重的催淚一擊。
孤獨和悲傷的氛圍不斷地圍繞在這部電影中,無論是藍色調的畫面設置,還是一言一行的日常交流中,它們無處不在。
在故事概念中,影片也提出了貫穿全片的關鍵點,那就是情感量化。外孫一開始通過堂妹的勞動獲得中了解了情感量化帶來的巨大好處,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他主動介入到與姥姥的日常相處中,希望通過情感量化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在日複一日的相處中,外孫痛苦地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做,都無法實現奶奶心目中量化的第一名,也無法獲得利益最大化時,他開始思考量化後的深層邏輯,逐漸明白了親情的珍貴意義。
在社會層面,影片通過刻畫“老人贍養”、“臨終關懷”、“女性困境"以及”家庭矛盾“等話題展現了更為廣闊的社會圖景。而泰國作為一個佛教國家,大部分的泰國男性需要外出工作,并不承擔家庭大部分贍養父母的義務,反而是女兒對家庭付出得更多。
因此在泰國國内,撫養子女的贍養父母更加随性。盡管有很多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但老人被子女抛棄的事件也逐漸增多,泰國更是針對老人問題推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如每年4月13日為泰國老人日,4月14日為家庭日;每年都要評選“十大孝子”,由總理親自授獎;“30铢治百病”的福利醫療制度,使低收入老人普遍受益,目前已有82.8%的老人加入這一福利體系。由此可見,影片刻畫的社會話題正是泰國目前面臨的“老人困境”。
總體而言,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平淡地講述了一個關于親情的故事,不美化,不站隊,讓觀衆自己去做評判當下社會“贍養老人”這個話題。
親情是單一純粹的愛,而不是互相索取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