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是李安于2006年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了汪僞政府時期時局動蕩的上海,易先生作為政府的特務頭子出現,與學生出身的王佳芝上演一段非情之戀。這段戀情是不齒的,揪扯的,沉沒在暗色裡的,但兩人陷身其中,最終衍生出了真情。電影的整體質地是青灰色的冷色調,與時代的幽涼相映襯。

影片采用回溯式的叙事,第一段是在易先生的家中打麻将,交代麥太太此刻寄居易家,而後到凱司令咖啡館。她要了一杯咖啡,到吧台打了兩個電話,第一次挂掉,第二次再說話,電話的那頭接到信号後,整理槍支準備暗殺。王佳芝看向窗外。鏡頭一轉,轉到嶺南大學學生集體遷往香港,開始了揭開謎底的線性叙事。故事的開頭是情節高潮前的暗湧,設下了層層的伏筆和懸念,給觀衆留下了足夠的懸念,而這些伏線和懸念在後面的叙事中一一揭開。

影片在結尾處時有另一處回溯,即在劇院之内,衆人在二樓向下說,“王佳芝!上來啊”,上來意味着加入刺殺的革命行動,也意味着危險的行動背後極大可能身死的結局。王佳芝笑了笑就上去了,也許從一開始就預計了自己的命運。這段回剪結束後,就是南郊石礦場,衆人哀哀戚戚的行刑。

私以為本片最動人處在于個人命運在動蕩時局下的“飄零”感。所有人的情感都是虛假的、不由衷的,偏偏在王佳芝與易先生僞裝的關系中,他們生出來了一點真情,在騙與騙中,衍生的那點愛就像炭火,一吹,就落成了白灰。本片的情緒高點在日本酒屋那一段。王佳芝說易先生要她做他的妓女,易先生回答,我在這裡比你懂得如何做娼妓。兩個人的情感關系在這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彼此在盤剝的社會關系中都屬于隐忍的、被牽制的,不得不去去讨好、奉承,言笑晏晏做荒腔走闆的娼妓,隻有相照面的時候才體會到一些于“人”的溫存和現實。

接着王佳芝唱了《天涯歌女》。天涯歌女原是田漢《馬路天使》裡的插曲,描繪的是戀愛中甜美的生活,一股打開窗聞新鮮空氣的年輕感覺。王佳芝用尖細若離的小嗓把它唱了出來,她說,江山啊北望,淚呀淚沾襟 /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戲裡戲外都覺察到一股凄涼沉重的味道,是把時代的飄零,家國陷于敵手的悲歎,個人命運的曲折揉雜傾注到一起的,她不言明,含蓄地、身段款款聲調幽幽地,用一首歌完全地表達出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他們的掙紮,情緒無聲卻有力地發散,也是惋歎的。一段從一開始就不真實的情愛,綁架上社會道義、家國情懷,走到最後的希望隻有血淋淋的分離與死亡。易先生是真愛王佳芝的嗎?我認為是的。易先生聽罷曲子,笑是有些戚然的,鼓了幾聲寥落的掌,擦了他的一滴淚。此刻兩人的心是貼近的。

張愛玲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她擅長用極精細的筆法去刻寫,環境、服飾、相貌,像一張工筆畫,鋪着層蒼涼的底色,因而自成一派,後世導演編劇改編其作品,多是學了一層皮,難學筋骨。《色,戒》則是為數不多成功的改編案例。我是看完了電影抱着興緻去讀小說的,第一次感覺到張愛玲在比較中落了下風。小說裡更多描寫的是王佳芝個人的情感掙紮,而在李安的電影裡強化了時代背景,加重了易先生的戲份,使得對手戲能夠加入,“情”偏移到不由衷的兩個人上,分量因而沉甸了許多。在豆瓣參考資料時看到一句話,說“真正有力量的悲劇應該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色,戒》所展現的人性的無助軟弱與撕裂的力度之強,可以讓觀衆從“正面”的角度解讀。”

《色,戒》有多個标簽:諜戰,情色,愛情。在任何一個标簽下,它無疑都是優秀的作品。但我想,我真正喜歡它原因是,它完全地展現了個人在時代命運下渺小而無力的一面,當對情愛和民族大義相沖突的時候,個人面臨“兩難”的局面,任何選擇都得舍去半邊,是無可奈何的。影片的背景設置在日據時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就是幾十年前的曆史,中國人對此是熟悉的,因此很容易共情,深入到這個情景裡面去。李安深谙這一點,王佳芝放走易先生之後,路被封了,人力馬夫很歡快地踏着車,旁邊的居民說,時間不早了,要回去燒飯的呀。導演用生活化的處理,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觀衆的距離,再把鏡頭轉到王佳芝身上,大家明白,王佳芝是再回不到這樣的生活了,此刻輔以《王佳芝主題》的音樂,辛酸之感頓生。也正是編劇導演極高明的一處。

“情與非情共一真”是前兩天一位朋友寫詩時引用的詩句,十分喜歡,覺得放在這裡十分貼切。對王佳芝與易先生的愛來說,自酒屋一曲後,二人間已無“情”與“非情”的辯駁。盡管他們知道這是山河飄零時遲早要醒的春夢,是戲到深處無法自醒的癡迷,他們知道這樣的關系不會長久之後,仍然選擇了去接近,在唱到“小妹妹似線郎似針,穿在一起不離分”的時候,我相信他們知道這份愛是真的,并且兩顆心從未有過的無限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