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與電影 
  1、命理與電影
  命理即人生的命運和道理,人的命理其實是遵循天道來運行的。而天道則包括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系統即運行規律。一個人的命理就像一部電影,首先是組成他和周圍自然及社會的系統,再到他内心的系統。(電影裡的個人内的系統和個人外的系統。)那麼命理是如何運行的呢?我認為命理的運行是一種沖突與平衡沖突的關系,而這種沖突與平衡沖突并不是一種相對的暫時的關系而是一種絕對的永恒的關系。就像是一個嬰兒在剛生下來時他肚子餓會哭會産生他與周圍人的沖突,當母親喂與她奶的時候她就會恢複暫時的甯靜;而當她逐漸從嬰兒變為一個人時,他因為無法認知自己而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困惑或者恐懼他也會哭也會吵鬧,當她從鏡子中認識自己後經曆了“一次同化”與“二次同化”以後這種與周圍世界的認知沖突又會找到平衡。(“一、二次同化”參考拉康的鏡像理論。)人在經曆了“二次同化”以後逐漸成為一個社會的人,他不僅僅需要探索社會也需要探索宇宙和人生,每一次探索都會産生新的沖突和沖突的平衡,并且探究人的命理并不是孤立來看的人的命理要遵循天道的運行規律,受天道制約。以下結合兩部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來具體分析。
  《本傑明巴頓奇事》中大衛芬奇用了一種形式主義的方法來解構一個人的成長。本傑明巴頓從出生就是一個老年人但是他老的時候就長成了一個嬰兒,乍一看這種逆生長必然與宇宙的運行規律相悖,但其實在這種誇張的形式與表現主義外殼之下巴頓也經曆了嬰兒到童年少年再到成人的轉變,在他不同的人生階段他與周圍的人和事有不同的沖突和沖突的平衡,就像在他步入中年的時候他長成了少年的模樣他開始擔憂他的未來當他長成孩童如何處理好愛人的關系?他的這種擔憂與矛盾成為他和愛人以及周圍社會倫理的沖突,也許最後沖突的平衡并沒有導向故事上揚的結局但在故事的終點卻有所平衡,導演在故事開頭制造了沖突在結局回答了觀衆問題也讓故事的沖突得到平衡。(幾年前看的電影了并不做過多劇透。)
  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則以另外一種方式思考了“天道”及“命理”。“天道”宇宙社會人生運行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一種“和”的境界,自然宇宙能夠與人和諧共處、人們不會對自己的社會認同和性别認同感到困惑因為社會能夠互相包容,能夠融合具有不同社會身份性别身份的人,“天”從來都不會束縛人類探索也不會強迫人類必須要接受某種觀念,“天道”從來都是包容的、和而不同的。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将埃利奧與奧利佛的愛情與意大利半島自然的美景相結合,他們在瀑布下互相傾訴愛意,河流果樹見證了他們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也尊重他們的每一次選擇。片尾埃利奧與奧利弗通話時,埃利奧父母對他與奧利弗關系的包容與接納體現了一種“和”的觀念,一個正常的家庭并不是要強迫或限制你被迫接受某種思想并不是要控制你從而另你對你的性别身份認同感到困惑和煩惱,家庭是一個“小”的社會,擴大到整個人類社會同樣也應該遵循“和”、“和美”“和而不同”,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似乎擺脫了以往同性電影中,同性酷兒因為社會性别身份認同而感到的無助憤怒以及消極避世(英國新電影運動中理查德森的電影《憤怒的回顧》、安德森《如此運動生涯》中的酷兒們因為當時英國的社會或者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達不到一種“和”的認同主角往往在憤怒中走向了一條低落的結局之路。),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埃利奧與奧利弗是被自然和社會祝福的,因為“和”的觀念讓他們擁有過一段美好的回憶。
  電影和《周易》一樣是一門研究人的命理與天道的藝術與學科,電影中的沖突與平衡都是圍繞命理與天道來展開的,電影中對視聽語言的選擇鏡頭空間的調度使得導演是構建出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結構和運行和“天道”一樣具有肖似性,隻有把人放在其中來探索人和人類命運才是比較合理的,比如在伯格曼的《第七封印》中主角與死神下棋的平衡性構圖表達的是一種與命運的平等博弈,而在《黃土地》中對平衡構圖的打破,地平線處于畫面頂端是一種千百年來延續的傳統對人性的壓抑與束縛,又比如祈雨的一場戲中人位于畫面的底端強調的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處于不同電影調度中的角色他們思考着一個問題他們從和而來他們又将終究去向何方?這是導演抛給觀衆的問題也是答案,就像是算命導演在抛出問題的同時也給出了答案這個答案就像算命解卦一樣需要觀衆去解,天道的運行是一種規律一種規則天道是不能夠改變的而要去順應,其實,我們算命的目的也和導演一樣讓你去解卦就是為了讓你有一顆好的心态去思辨即将發生的事,在算命和解卦在迷影和解構中需要的是一種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