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五分怎麼了?我就是喜歡!你們都能接受短劇的無腦,為什麼不接受用心制作的,既刺激緊張又有暴力美學又懸疑笑淚結合的用心制作?
當《不眠日》的第五集最後一個鏡頭淡出,我沉浸在劇情帶來的震撼與思考中,随即打開豆瓣,卻意外遭遇了一場“無腦黑”的狂歡——那些沒看過劇就打一星二星的評論,那些為黑而黑的惡意差評,那些千篇一律的模闆化攻擊。我不禁想問:内娛好劇是否正在被這些無腦黑系統性摧毀?
《不眠日》無疑是一部精心之作。它打破了傳統懸疑劇的套路,以多層叙事結構流高概念軟科幻探讨記憶與身份的主題;它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光明與陰影;它的鏡頭語言富有電影質感,每一幀都透露出制作團隊的用心。這些顯而易見的品質,為何在某些人眼中變得一文不值?
無腦黑的現象已不是個别行為,而幾乎成為一種産業。它們有着可識别的套路:無視内容本身,攻擊演員私生活;抛開藝術表現,揪住細節無限放大;不看整體質量,截取片段斷章取義。更可怕的是,這些評論往往呈現出組織化、模闆化的特點,明顯超出了正常觀衆評價的範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背後是流量經濟的畸形産物。黑粉産業、對家競争、惡意營銷......這些因素交織成一張大網,試圖将好劇扼殺在搖籃中。而無腦黑們或許不知道,當他們機械複制粘貼那些惡意評論時,他們正在成為破壞文化生态的幫兇。
觀衆的判斷力正在被這些噪音幹擾。很多人因為看到大量差評而錯過了一部好劇,制作方因害怕被黑而趨于保守創作,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面。如果我們放任這種無腦黑文化蔓延,最終傷害的是整個影視行業的創造力和多樣性。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一場審美平權的革命。每個觀衆都應該相信自己直接的觀劇體驗,而不是被評分和評論牽着鼻子走。我們需要更多基于實際觀看的理性評價,更多對作品本身的深入讨論,而不是人身攻擊和情緒發洩。
《不眠日》的價值不會因無腦黑而減損,但它提示我們: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保持獨立的審美判斷力何等珍貴。好劇需要被看見,需要被讨論,需要被公正對待。讓我們用實際觀看代替道聽途說,用理性分析代替情緒發洩,用建設性批評代替無腦黑。
或許,《不眠日》本身的主題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最佳隐喻——在迷霧中尋找真相,在噪音中保持清醒。這不僅是一部劇集給我們的啟示,也是當下觀劇環境對我們的要求。隻有當我們都能獨立思考,内娛的好劇才不會被無腦黑所埋葬,中國電視劇才能真正走向繁榮。
清醒者的盛宴:《不眠日》與無腦黑時代的審美抗争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