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情书》这部电影,大家或许会想到“青春”“暗恋”“爱情”…而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这是一部关于“释怀”的电影,回顾我们的一生,有太多难以忘怀的事情,如果当初再勇敢一点、再明白一些,结局会不会不一样?而岩井俊二的这部电影,恰恰温柔地掀开了这层遗憾的面纱,告诉我们关于释怀,不是遗忘,而是终于能够与过去温柔地对望。

电影里女藤井树,在与博子的对话中,一点点找回青春的碎片,这段记忆是碎片化,甚至是带着点烦恼的,在回忆的过程中,她一点点拼凑起春春出现的少年,当借书卡翻到背面,露出她肖像画的那一刻,她是羞涩、无措的,却也有一丝了然的微笑。她的释怀,在为青春时光一丝萌动的情感画上句号。

其实电影里我们经常忽略一条线,就是女藤井树的爷爷,爷爷多年不愿意搬离这个地方,而母亲认为这所老房子又旧又冷,地理位置不便,救护车需要40分钟才能赶到,这是导致女藤井树父亲当年因肺炎抢救不及时而去世的原因之一。母亲想搬离这里,丢掉悲伤的记忆。当女藤井树患上重病,相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爷爷不顾一切地重复了当年的行动。这次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抵消了当年的失败。这场暴风雪中的狂奔,是卸下心中巨石的一场仪式。通过拯救儿子的后代,他终于与儿子的死亡达成了和解。

我们常常讨论博子在男藤井树的初恋故事里,是否处于一个尴尬的“替身”位置。但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更温暖、更符合人性复杂的视角来理解——男树对博子的一见钟情,并非是对青春暗恋的执着寻找,而恰恰证明了他早已释怀,并真正成长为了懂得去爱的成年人。电影巧妙地刻画了博子与女藤井树截然不同的性格气质:一个沉静温婉,一个活泼率真。这种差异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他或许最初被那相似的容颜所吸引,这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总会不自觉地被某种“熟悉的感觉”或“喜欢的类型”所吸引,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将新旧二者混为一谈。真正的爱,始于这个契机,却落地于真实的相处。男树鼓起勇气向博子求婚,却在开口前犹豫了两小时,这份笨拙而真诚的忐忑,这是对眼前人未来的郑重承诺,而非对过去遗憾的匆忙填补。而这份对男树情感的重新解读,也让我们更能理解渡边博子最终那场盛大释怀的纯粹与深刻。

男树的离世,给博子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当她最终确认自己与女藤井树容貌相似的那一刻,所带来的刺痛并非源于“被当作替身”的羞辱,她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通过彻底地“看见”对方的过去,来理解并最终释怀自己的现在。博子在寻找的,并不是男树暗恋的对象,而且一点点看到男树留下的青春痕迹,青春那个沉默寡言,偶尔有些调皮的男与她温柔的未婚夫似乎有些不同,当拼图拼上,她发现她爱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被死亡神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过去、有遗憾的完整的人。她接纳了男树全部的过去,包括这段无疾而终的暗恋。于是,电影迎来了最撼动人心的释怀仪式:在朝阳初升的雪山前,博子跌跌撞撞地跑向男树遇难的那片天地,一遍又一遍地哭喊:
“お元気ですか?”(你好吗?)
“私は元気です!”(我很好!)
在关于我们难以忘怀的事情上,或许我们也可以一遍遍询问“你好吗?”直到我们能说出那句“我很好!”比起过去,希望未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