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看完回味頗多,推薦給友,觀後讨論有些不同看法,值得一寫。
看完後我較為玩味的是兩點:1.清教徒與法式盛宴的對立關系,2.盛宴所帶來的情感的産生。
關于第一點,與友有着不同意見主要源于,在巴比特接回宴會食材後,牧師姐妹與信衆的反應:我認為是認知閉塞造成的對”異端“、”外來事物“的排斥,友則認為是”節儉“與”奢靡“的對抗,甚至舉出了父輩為節省空調錢,熱到中暑送進icu花大錢的當代案例,這一讨論不了了之。
而第二點,最初我無法理解盛宴與美食為什麼會使人冰釋前嫌,擁抱真善美,起初以為僅是用”神迹“來表現盛宴的價值,但友給出了極妙的見解,摘錄如下:
對于清貧的追求同義為對各種”機會“的拒絕:兩姐妹拒絕了美好愛情的機會,為了服務于上帝,以及維持村民之間的和諧,但清貧與簡樸的生活依舊無法阻止各種嫌隙與沖突的自然産生。
一旦這些問題産生,清貧生活,也就是一成不變的生活,等同于拒絕了任何改善的可能;機會的出現可能會使你變得更糟,也可能使你變得更好,而清教徒在晚宴前的生活哲學就是:既然有一定幾率變得更糟,那就拒絕改變,這樣起碼能斷除變糟的可能性。
這就好比一個省錢的城市打工人:花掉的錢可能是浪費,也可能是卓絕的體驗,收益頗豐的投資,但如果一分都不花,至少錢不會減少(甚至慢慢增加)。
但這種什麼都不做,其本身是違反生命的本質的(至少本片哲學如此),拒絕機會的,固化的生命,隻會慢慢生鏽、腐化,所以村民之間的嫌隙不可阻擋地出現了。
而巴貝特把法國的人文之風吹進這個小村子,如同文藝複興一般,反而這些新的體驗(無關價值是否昂貴,隻考慮日常還是異端)點燃了村民的情感與希望、欲望之火(村民之間的親吻),包括有嫌隙的兄弟變得笑對過往彼此的算計,談笑處之……這不是因為生活富足了,而是因為感受到生活向前走了,變化産生了。
因為生活往前走了,所以過去成為了過去,片中,沒有人在晚宴後還停留在過去。
巴貝特說的很妙:巴黎沒有人在等她。
巴貝特一直很清楚回到巴黎就是回到過去,這是她不願選擇的。過去的她或許很富足,甚至一萬法郎也可以得到,如同後期的悉達多(黑塞),十四年來她是如此堅定,一言不發。
————————————————————————
随後,我們聊到同有美食鏡頭的《飲食男女》,後續更到對應片中,但對比來看,《巴貝特之宴》如此克制、精簡又到位,回味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