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負諸多愁苦,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在山坡的小屋裡望着大海,打開一瓶龍舌蘭喝得大醉。所以,即便“請教了風,大海,光和月亮”,至于請教到了什麼,也就忘了。

其實人生不離愁苦與憂慮,遇到失意的人,我們會說:出去走走,散散心。其實并不是要他逃避,而是希望他暫且寄情于自然與山水的博大之中,尋一僻靜之處,大醉也好,參道也罷,将傷痕錘煉成人生的紋理。

智者總是在人生失意時,請教自然與山水,借天地自觀。像陶淵明寫:“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複不如茲?”

斯奈德(Gary Snyder)有一個絕妙的比喻,他将人生逆旅、詩學歧路比作山中砌石道:“在薄薄的土層中/有螞蟻,有卵石,每塊石頭都是一個詞/一塊溪水沖圓的石頭/花崗岩;遍體滲透了/火和重量的痛苦/沉晶體和沉積層火燙地聯結起/所有的變化,在事物中/也在思想裡。”

有人的路是泥路,淺淺地鋪一層細沙,雨水一陣洗刷便露出松軟的土層,泥濘不堪。但若要路如花崗岩般堅硬,便要承受“火和重量的痛苦”,将生命的苦難和傷痕緊緊壓在身上——詩學如是,思想如是,人生亦如是。這一番難得不“垮掉”的生命體悟,亦離不開斯奈德在京都的山水中,對自我和美國文化的反複淬煉。

何妨以山水和自然為師?這時不禁想起千百年前蘇轼的教誨,那時候他也處于貶谪黃州的失意與苦悶之中,望向江中的水與月:“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摘自為你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