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高木同學三年了。從一開始當作泡面番,用來打發時間姨母笑,到今天終于品味出來些什麼。這是一部神作,一部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超自然現象,更沒有超能力,沒有宏大世界觀,沒有生死别離義薄雲天等元素的、可能讓人覺得有些無聊的神作。而這部電影,則是這一系列神作的收尾。

這部電影是對前三季的收尾,精妙的故事結構、精心營造的氛圍、并不點破卻又無處不在的主線,都使得這部電影成為神作。如果說在漫畫裡,故事隻是單元劇式的瑣碎日常;那麼在動畫化裡,這些分開的片段融合在一個時間軸下,終于在劇場版裡面迎來了最完美的展示,高木同學和原高木同學也得到了完美的聯動。

青春是充滿了遺憾的,是永遠不會知足的,是過多少天都不會嫌棄的。說青春像單元劇那樣其實更合适。可是,青春卻是必然會結束的,必會有時間軸加進來的。高木世界是一個偉大的世界,是人類精神史上的傑作。這個世界屏蔽了太多的算計,沒有那麼多的肮髒,而隻有純情和美好。這種純情和美好并不是我們日常裡常見到的“純情高中生”、“純情大學生”這些符号所指向的那種猥瑣的、對成人世界裡的“不純情、兩面三刀反複無常”的排斥所造成的、實際上是虛幻的形象,而是本身就是純情與美好,就是“思無邪”。而今日之初中生也好、高中生也罷,更不用提大學生,早就不可能是思無邪的。社會的醜惡博弈終于會蔓延至它的每一個角落,而這種背景下的純情,看起來就是一件很值得懷疑的事情了——他們的評價将會是:如果是裝的,假的,虛僞;如果是真的,天啊好蠢啊,這都什麼年代了。而在這裡,這個仿佛是與世隔絕的島國的小島上,保留了這些天真、美好與浪漫。

...
這個小島太美麗了

故事的背景顯然就是當下,畢竟智能手機用到飛起。而這群孩子們的純真,恐怕可以媲美我們的六十年代。故事發生在小豆島這個風景如畫的島中島裡面,沿海的高速公路、看得見海的教室、島中心的小山,山上的森林,一戶建組成的經典日本小鎮布局,山上的神社、鳥居……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給人一種清新溫暖的感覺。主角們是初中生,當然沒有我們常見的初中生那樣的早熟、叛逆,所有的隻是友愛和天真爛漫。在這裡所有人性的惡都打上了濾鏡,做了減毒處理,變成我們所長提的傲嬌、害羞、不解風情。種種美好元素的交織,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浪漫的畫卷。

...
這部電影裡面的細節還是挺多的

不過這部電影的主旋律其實是遺憾。這條主線是一條潛流,被夢幻得如同呓語般的一次次遺憾的補償所掩蓋了。事實上,青梅竹馬常常走不到一起,高中分班,大學異地,往後就互相隻記得兒時的瑣事,甚至連這些都記不得了,隻記得模糊的名字;初中時的好朋友小團體要面臨解體各奔東西,去不同地方求學;有些事情當時沒有做過,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一起做了……種種,但是這部電影将這一個個遺憾都補上了,算是二次元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安慰吧:有原高木同學的故事,這是告訴我們這個故事有一個happy ending;有早苗放棄去大城市,胰島素三人組一起去上高中;有少年時沒看到螢火蟲成家後一家三口看見螢火蟲;好不容易可以養的貓卻又被人撿走,但最後卻又養了一隻貓;以及最後花火大會上全世界為他們開道最後他們互道愛慕。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輕描淡寫,但在現實世界中是那樣的難。

...
一家三口看螢火蟲

故事其實蠻濃縮的,梳理至此我突然感覺難以置信,在短短一個小時裡面竟然塞進去了那麼多故事,加入了那麼多元素——神社、花火大會、泳池、傳統習俗送蟲……但并沒有倉促的感覺,一切的取舍都是剛剛好。這真的是美妙的一個小時。

但是故事都是有結束的,我們這群姨母笑的看客總是喊着“西片,A上去啊!”,結果到最後人家也沒有kiss,弄得我們幹着急。我們不妨展開想象的翅膀,問一句,“再往後呢?”——高中開學,他們是一個高中的,然後應該是上大學,最後我們都知道,高木同學成了西片太太,還有了孩子小千。但是,我們細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兩位青年人,雖然中間可能有出去上大學的經曆,但最後竟然一起回到那個面積153.30平方公裡,人口三四萬的小島上。我們可以簡單算一筆賬,假設每一歲的人數為500,乘以70就已經35000了,所以這個小島很可能隻有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雖然這個島上有兩個町。可以想見島上的人們應該是相互十分熟悉的。從生下來到快30歲一直呆在這小島上,在這個大城市化的時代太夢幻了,這個小島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當然,作者本意就是想畫成世外桃源),沒有地方黑惡勢力,沒有工業污染,沒有貧困,這可能是由于當地旅遊業發達吧。就這樣我們可以看到西片夫婦在這個小島上共度餘生,撫育兒女,兒時的朋友們也在島上工作,孩子的老師就是美奈,這樣夢幻的生活配置真的是想想就讓人難以自已。

...

我不禁開始想,如果我和我的青梅竹馬,在一個小島上出生。從小學一直念到高中,如果這個小島上有大學還在這個小島上念。然後結婚生子,周圍的朋友也都不離開小島,長大後各自踏上工作崗位,到哪裡去都有朋友。小島上家家戶戶都很熟識,屬于那種或多或少有點交情的關系。然後在這個小島上和她共度餘生。這簡直是人間的極樂。個體太小,地球看起來太大了,地球村到底不是村。甚至于一個市對個人來說都有點大了。

我在這裡歡笑我在這裡哭泣 我在這裡活着也在這兒死去 我在這裡祈禱我在這裡迷惘 我在這裡尋找在這裡失去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倒是不錯的,可能是我的心太小了吧。可以這樣說,我就喜歡着小城市那種熟人社會,雖然這遠非小豆島上那夢幻般的生活。而上面所提的極樂的生活其實太多聖人,或者說,太多人想過了——老子的小國寡民,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德國古典哲學家向往的鄉村共同體,Peter Pan的Neverland,甚至是人們心中的天堂……太多幻想,都隻是夢境,都太過于遙遠了。

...
就像現實中的花火大會永遠比不過動漫裡的

于是,在放飛想象,想象到自己累了的時候,睜開眼睛,看向周圍,我們會看到什麼?我們終于回到了标題。我們所看到的,其實就是滿目的遺憾。青春是少不了遺憾的,但如果隻是把目光局限于青春,甚至造出什麼早年好好讀書現在就不會吃這些苦頭的安慰劑,是将青春當了替罪羊的,對青春不公平的。整個人生,其實都充滿了遺憾。遺憾小到早上忘了帶打火機,隻能再破費,大到錯過重要的人重要的時刻,或者直接就錯過了重要的人。這部電影是安慰我們的,她将遺憾都變成了小遺憾,然後用長遠時間内的更大的補足來滿足我們的遺憾。可是現實生活中,錯過了的人就是錯過了,沒學的習就是沒有撿起來的機會了,沒去過的風景就是沒有機會再看到了,種種。我們常常一廂情願地說,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我們看着剛出生的孩子,總覺着他們有着無限的希望;我們看着小學上學時的人潮,總覺着看見了祖國未來的花朵的海洋;我們看着大學生的開學典禮,總覺得這些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但是,稍微了解下曆史,我們會發現這一冷酷得讓人絕望的事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近年來“小鎮做題家”、“社畜”、“985廢物”等詞條熱度火爆,就是這些夢想泡沫破碎的聲音。人生仿佛就是一條不斷失去所有可能而走向必然命運的道路,而更加令人無助的是,這個開始的所有可能,也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是極其有限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比人和狗都大。這其實也是在說明,我們必須有取舍,而且注定遺憾。某種意義上,我們生下來就是會遺憾,活着就會遺憾。但就像青春盛不下這麼多遺憾,我們這些小小的個體也承載不了這麼多。

...

我們不禁會想,我有什麼欲望?我為什麼會有這些欲望?我為什麼實現不了這些欲望?我們又是經過唯物主義教育的,這些很可以做些唯物的解釋。比如,有欲望是神經元的自組織、自發放電和激素的調節。實現不了是條件不足,比如永動機是因為能量守恒定律造不出來、光速恒定不變而且是世間最快速度等等。客觀世界處處制肘,精神世界卻看起來自由自在。但稍微進行一下反思,精神世界裡面的混亂簡直能把人逼出病來。這些都源于我們太過于我執了。“我”這個小個體是承受不住世界的混亂複雜的。但我們又總是通過“我思故我在”回歸到這個“我”。“我”就好比是世界的矛盾的觀察者,還是強制觀看的。當然,等到要你下線時想看也不能續哪怕一秒。

...

既然個體不能為這個遺憾負責,誰來為它負責?恐怕隻有世界。是世界自己的遺憾,卻将遺憾背到人身上來。我們可以問,如果遺憾普遍存在,那麼可有沒有遺憾的,完美無缺的?恐怕隻有神、上帝、聖人之類虛無的概念了。我們從來不見他們的痕迹,雖然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活在神迹之中。那麼,為什麼會有沒有遺憾的?為什麼會有遺憾?答案呼之欲出。恰恰是我們的遺憾,讓神沒有遺憾;恰恰是我們的弱小,成就了神的全知全能;恰恰是我們的缺陷,使得否定這缺陷的神成了完美無缺。相當詭異的組合,而神恰恰需要信徒忘卻,或者說,世界揚棄了這一層關系,而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這個充滿了遺憾的世界。

所以什麼是世界的遺憾?或者說世界的遺憾是什麼?

世界的遺憾就是自己的割裂,不一緻。世界的遺憾就是自身内部矛盾的不可調和。世界的遺憾就是自身的僵死性與那克服這種僵死的欲望。這個欲望的載體是生物,最高表現形式是人類。生物皆有無限增殖的傾向,在這種無限增殖中,這種欲望得到了實現,這種矛盾得到了緩解和轉移,得到了轉嫁。而人們,就是這種割裂的犧牲品。二次元,被認為是與現實生活隔離的,任何想着将二次元帶入人間的,都無例外會失敗,而沉浸在二次元裡面的,在現實社會中也常常被叫做loser了。因為二次元就是這種世界的割裂的一個展現,一種完全的割裂,一種靡靡之音,一種隻可遠觀的流俗藝術形式。它隐去了太多世間的無奈、蒼涼、血腥、殘暴,留下都是美好的或至少是無害的、似人間又不似的畫面流。這種割裂是一種運動,于是可以想見這麼一個道理——二次元越美好,現實就顯得越難以忍受。這個巨大的造夢運動裹挾了幾億甚至幾十億人的精神,而且注定在我們可見的未來繼續裹挾着,成為大家的精神寄托、生活慰藉、情感調料和夢之所在。當然,如果整體看,這就是一場集體的夢,是注定到不了的彼岸。人們就是在這樣的割裂中,在二次元的另一邊度過他們的一生。而至于身後之事,無論賢愚,都隻能或懸置判斷,或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說了和沒說一個樣了。畢竟,這就是——對不可言說的,我們必須保持沉默——一種高級的,絕對的“沉默”。

...

二次元太美好了,給了痛苦中的我、無聊中的我、平凡的我、自卑的我很多快樂。尤其是我這個月失戀了,高木同學給了我很大的安慰。而在看完這部電影後,回顧我十幾年看動漫的曆史,突然發現,其實動漫不過是幾個維度的感官刺激的合成,它們就是這樣被制作出來的。每秒多少幀,到什麼時間該配上什麼樣的台詞,每一幅畫上的布局、用的顔色搭配,要緻敬的元素和常有的BGM……這些被分開存成比特流,又在終端上解析為我所看,我為之感動。二次元又何嘗不是對世界的遺憾的補足?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二次元中的這般美感,無論是角色顔值、風景、服飾,都比不上。甚至于,還可以做一些對于現實生活的背叛,就是我們彈幕常刷的牛頓定律不适用的地方。

倒也算是幻想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