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變形記》是一部皮克斯創作的動畫,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在後疫情時代下,迪士尼動畫公司取消了北美的上映轉向了流媒體播放。可能是宣傳力度太小,僅僅是通過豆瓣熱門中找到,且因為評分較高以及有很多人說是一部打破了西方人對華人“眯眯眼”刻闆印象的影片才決定觀看的。但是觀看完有了挺多的思考。

首先,對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思考。“本我”是指人格最原始的欲望,代表着沖動和性。“超我”是指一種自我道德的約束,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的構成。“自我”是指服從現實原則,是指“現實的人”,是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尺度。

在《青春變形記》中我們看到美美在母親的眼裡是一位乖乖女,每天都要約束自己,努力将自己變成母親心目中一個完美的女兒形象,這邊是美美的“超我”。而當美美變成了一個紅熊貓後,她發現成為一個紅熊貓和朋友在一起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特别是出現“4-town樂隊”後,這種享受的欲望油然而出,開始欺騙母親,變得十分叛逆,而這便是美美的“本我”,是一種控制不住的力比多(欲望)。最後,母親,姨媽們和外婆們想要封印美美心中的“野獸”,認為紅熊貓是一種危險的動物(因為母親的紅熊貓太大,破壞力太強),所以想要封印紅熊貓,解放美美的“苦難”。戲劇性的一幕,也是故事的高潮是在知道樂隊和封印是在同一天的時候開始,美美面臨了艱難的選擇,是去樂隊還是接受封印,即是選擇“本我”還是“超我”之時,她退縮了,她選擇了作為母親的乖乖女(“超我”),這也使得友誼出現了裂痕。但當封印紅熊貓之時,美美回憶到自己作為紅熊貓與朋友的快樂,她對“超我”的選擇開始猶豫,最終拒絕封印,選擇了“本我”,飛快的向自己喜愛的樂隊奔去。此外,也導緻母親憤怒,變成大紅熊貓,想要“制裁”美美的叛逆。最終,美美“擊敗”了母親心中的紅熊貓,但也發現了自己做的不對,開始有了轉變,特别是在施法的幻境中,與母親的交談,兩人開始和解,母親也放棄了對美美一定要封印紅熊貓的執着,而美美也權衡了自己與家的關系,最終實現了“自我”。

其次,針對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也想到了另一部影片《黑天鵝》,講述的主題和《青春變形記》的異曲同工。都是女兒想要變成母親心目中的乖乖女,在《黑天鵝》最大的特征就是女主尼娜對于穿着上顔色變化也就是“本我”“超我”的轉變。影片一開始尼娜主要以粉色和白色為主,是一種“超我”的象征,而到了後半段,尼娜主要以黑色和灰色為主,是一種“本我”的象征。針對于這兩部影片,本人産生了一種疑惑,在衆多父母管束子女的家庭中,子女的“超我”一定是最優的嗎?道德的自我約束越多,也是孩子最大的痛苦吧!在《青春變形記》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我太厭倦追求完美了!”其實,想了想,這種完美恐怕是一種“畸形”的完美,是一種壓抑孩子自由天性的完美,孩子在這種虛假的完美中陷入了自我的困境。

最後,影片在封印紅熊貓的幻境一段,采用了鏡子的處理方法。而鏡子是表現人物性格分裂,人物反思等等經常出現的影像符号。。。反映最多的便是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如在《黑天鵝》中,尼娜的性格變化和分裂都是通過在鏡子面前展現給觀衆的,在視覺的影像中,觀衆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尼娜的内心掙紮。而在《青春變形記》中,美美與紅熊貓是一對鏡像,美美代表的是“超我”,而紅熊貓代表的是“本我”,美美一開始是反對紅熊貓的,認為紅熊貓是一種邪惡的象征,因此她想要和家族曆代傳統一樣封印紅熊貓,但随着對自己内心紅熊貓愈來愈多的了解,她覺得自己的另一面一起生活是快樂的,她開始對家族曆代傳統産生了質疑。“自我”(美美)與“他者”(家族傳統)之間掙紮,但到了最後,她突破了“他者”的束縛,在自我的鏡像中重新建立了自我,打破了家族的曆代傳統,與自己内心的紅熊貓一起生活!

以上是我腦子裡在觀看完本片中突然想到的一些想法和疑惑,一時興起寫下了這篇影評,可能有邏輯錯誤或者理解有偏頗的地方。此外,自己關于精神分析學的理解尚有不足的地方,還望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