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來自一個神話:男子愛上了美麗的雕塑,最後雕塑變成美女,想象中的美好夢想成真。青春期,就是少年從幻想中完美的自己,到真實自己的過程。

“瓦拉幾亞”是邁克和契克的目的地,這地名還有一個意思:荒野。少年每一步都是在陌生的荒野探險,他們要在荒野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這是電影《契克》的兩個隐喻,也是青春期的兩個重要主題。夢想成真的過程要在荒野上實現,由他們親自完成最重要的任務:自我同一性,就是“我是誰”,這意味着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變化。

...
青春期,性萌動和心理發展帶來強烈焦慮,是邁向成人世界的過渡階段。随着伸向遠方的公路,我的思緒也一路走向我的青春時代,和當年的狐朋狗友。。。

羞澀的邁克騎車帶着媽媽,幸福地笑着,喝醉的母親安心地抱着他,更像浪漫的情侶,讓人猜想他的童年是不是一直在父親的位置,照顧酗酒的母親

...
母親過于親密,而父親如此可怕,這大概是邁克壓抑自己對異性渴望的深層原因。他覺得自己又醜又無聊,不可能吸引心中的女神。這是一種自我懲罰,來緩解對父親的内疚。愛情往往是俄狄浦斯沖突的反映,如果父母關系緊密,兒子可以向父親認同,去找一個象母親一樣出色的女人,象父母一樣相愛。父親的認可會讓少年充滿信心,象個男子漢一樣,離開家,追尋自己的愛情。青春期也是邁克在心中殺死(背叛和打敗)父親的過程,從這個關系中走出來,走向新的夥伴關系。契克和邁克就是這樣的夥伴,契克欣賞邁克,這給他力量,衆目癸癸中把禮物送給心中的女神後,更是信心爆棚,壓抑的邁克有了勇氣。和契克一起,他們相互認同、相互陪伴,開始一場荒野之旅。母親去治自己的病,不再需要兒子照顧,父親也沒空打壓兒子時,少年就可以放心上路了。有點天時、地利、人和的味道。

龍,象征無所不能。青春期會很痛,曆經自己幻想的無所不能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劇烈碰撞,在痛苦現實中感覺到自己的邊界和局限。就象長出了皮膚,對自己有了穩定的認識。

一路上:他們自卑,“不要上高速公路!”他們裝作成人的樣子,裝上假胡子。他們自大,“孬種才用地圖”他們知錯不改,“這是條死路”“我不想往回開”沒有邊界的沖動少年,用行動說話,橫沖直撞,不管前面有沒有路,就象主張自己的權力。他們在玉米地用車輪寫下自己的名字,希望被看到和認可,“這樣我們就能在衛星地圖上看到了”
最精彩的,是少年與代表了規則的成人之間的過招,象征了打敗父親的過程,是一場《權力的遊戲》,争奪話語權。總有過去的人死去,新的名字被刻下。

這幾次遭遇,給了他們信心和成長,完成了從對社會規則的反抗到認同。邁克不再害怕高速公路,也不需要躲閃和反抗,甚至試圖利用規則超車。這是質的飛越,從少年到成人的變化。
電影有三個片段:

高速公路上初試,在穿梭的車輛中驚惶失措。

農莊裡成功躲避拖拉機。

逃離警察的追趕。

激動人心一幕終于到來,龐大的成人的卡車阻止邁克的小車超越:成人對少年的打壓,總看他們不順眼。一方面可能是嫉妒少年的無限可能,另一方面也怕少年超越自己。這也是成人的俄狄浦斯沖突的表現,向當年打壓自己的父親認同,避免體驗到當初被打壓的痛苦感受,當然,也就把這感受扔給新的少年來承受。劇烈碰撞在所難免,滿載的豬四處逃竄,一覽無餘(象征了什麼?)。少年也會付出代價,雖然頭破血流,卻豪邁地喊着契克的名字,滿懷自信和勇氣。

...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契克和邁克是偏執少年的兩面,在青春期的旅途上,在對兩部分的接納中完成整合,誕生一個新的邁克。這個邁克可以承擔刑事責任了,有了勇氣和自信,知道自己是誰了,當初期待被人看見的邁克,如今很清楚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