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中的最高潮,女主角若狹因為不相信阿修羅帶來的是馬肉,而最終被餓死。有觀衆會對若狹的行為加以評判,認為若狹似乎太過善良單純分不清善惡,或糾結于對錯,或太固執,甚至不珍惜生命。

這是我們(包括我自己)普羅大衆在人生中最常有的迷惑:我們習慣于用自己的理性去評判不同處境中的他人的選擇。我們作為觀衆時,也是如此。

阿修羅幼年時長時間殺人吃人,形同野獸一般。若狹曾待他視如己出,阿修羅竟恩将仇報,砍傷她的愛人七郎。所以若狹罵阿修羅是“畜生”,她當然有理由懷疑阿修羅故态複萌,又去殺人,拿了人肉來,為了要救她,所以說是馬肉。

這裡若狹堅持自我,甯願被餓死,與其說是若狹“所受的苦”,實際上是阿修羅“所受的苦”,看着若狹,阿修羅滿臉淚水哭嚎不已,最愛的人在眼前奄奄一息,甯死也不願相信自己,隻因為自己曾經造下的孽,曾經的殺戮。

《阿修羅》最終的主旨,在老和尚最後的旁白中娓娓道出:

“阿修羅,可能你隻是在六道輪回中,一時迷失了方向。不過,我要感謝你,在你身上,我獲益良多,那就是——不殺生就活不下去的人之本性,吃海鮮,吃野生生物,故人得以生存,即使背負起罪業,也不辜負這條上天賜予的生命,努力活下去”,世界因此而美。”

法師口中“背負起罪業”,這裡的“罪業”,指的就是阿修羅殺人吃人傷人之罪孽。而”背負起罪業”,就是要承擔罪業所産生的後果,其中最主要的是——若狹不願相信阿修羅,甯願被餓死。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修羅》想表達的是,即使過去犯下再大的罪,行過再大的惡,也可以回頭,隻要回頭,就有希望,就應該努力活下去。

影片中最讓人感動的,是法師為了感化阿修羅“吃人的獸性”,砍下自己的手臂,給阿修羅吃。在這裡法師為了一個半人半獸的孩子自斷手臂,體現了心中真正的無我,也為了告訴阿修羅: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而阿修羅之苦,仿佛地獄之苦,無邊無際。生于亂世,弱肉強食,人性淪喪,阿修羅如其名,仿佛如地獄小鬼般生存。可這人間,哪怕人吃人卻都還不是極苦。阿修羅一旦有了人心,就有了情感,有了得失之心,一旦得而複失,才是真正的苦。

阿修羅得到了若狹母親般的關愛,找到了從未有過的安全感,即使有陌生人經過,他都可以在若狹的背上如嬰兒般睡着。若狹對于阿修羅,如恩人,如母親,如友人,如老師,如戀人。直到他意識到七郎要“奪走”若狹,他滋生出占有之心,嫉妒,仇恨,傷害之心,發狂般的怒火仿佛要毀滅天地。真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極樂與極苦轉瞬即可颠倒。萬物無常,而不可得,這才是人世間無邊的苦。

阿修羅在衆人的追捕中奮力求生,正可謂“不辜負生命,努力活下去”,在斷橋上的被火焰包裹着掉下山谷,象征着一種重生。阿修羅手刃仇敵,可謂去掉了“仇”。阿修羅在路上遇到與死去的若狹,卻不上前,默然流淚與之擦肩而過,可謂是他放下了他心裡的“情”。

他對“情”和“仇”都做了了斷。意味着真正的“放下”。

這才是佛說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