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九月份觀看的第一部電影,在電影院一整個爆哭。

當轟隆隆的電影配樂一開場,似乎就已經感受到生活的車輪滾滾而來。《末路狂花》是在路上的覺醒,而《出走的決心》是上路前的抗争。這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是一部關于媽媽們的電影。

看之前有影評說,這部電影是靠醜化男性角色來制造矛盾,看完才發現這不就是無數個普通家庭的真實寫照,一種隐性的精神暴力。外婆媽媽女兒,世世代代的女性延續着相同的命運。即使女性經過多年抗争,已經可以和男性一樣出去工作賺錢,但洗衣做飯帶娃這類家庭事務仍歸結為女性的責任,即女性在家庭中承擔着大量的隐形勞動,一切卻被認為理所當然。出走不是逃避責任,是想逃離女兒妻子媽媽的社會期待,去滿足個人作為一個單獨個體的需求。即,我首先是我。

出走為何這麼難?電影中李紅幾次想要離開,卻花了三十年才做到,歸根結底是對于女性權益的制度保障問題。人們常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作為獨生子女一代的我們,可能覺得有所改善,但是媽媽們那一代卻是有家也回不去。男性先天享有“順理成章”的資源優勢,這成了他們号稱“一家之主”為所欲為的底氣。而李紅能做到的隻是堅持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

曾經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堅持工作的動力是每年出去旅遊兩次,為什麼不先去環遊世界再工作,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不是麼?即使現在有了一定的存款,卻還是沒有這樣的決心。所以當孫大勇趾高氣昂地說着“一個月一兩千,看你怎麼過”,李紅頭也不回地走出家門時,我們會明白這份決心的動人。我知道我們給自己的生活做了太多加法,可當我們無法抛棄社會個體身份而被困住的時候,我希望我們仍能心存希望,蓄力而發。這或許是一個懦弱者的借口,但請千萬不要停止想象。就像結尾付菡唱的《心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