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先不理解,那么个流氓爹,为什么建波如此怀念他?从最后建波的自白中我慢慢懂了。

她不过是现实中太常见的一类女儿:对母亲满腔不满,因为她暴躁、唠叨、歇斯底里,而觉得父亲温柔、随和。哪怕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是母亲在照顾,哪怕父亲在外面小三小四,回到家里,站在女儿面前,他就是那个满面慈笑的父亲,而母亲呢,就是那个一点就燃的炮仗。这是日常生活中见过太多的家庭现实。

那么,要说建波白眼狼吗?

可是从建波的视角来看,她所说的,的确是她的亲身感受。的确,她从家庭中感受到的为数不多的爱,来自于那个流氓爹,哪怕这个爱是虚假的、装出来的,仍带给她切实的童年温暖。而母亲给她的,除了温饱,就是一句句冰冷如利刃的言语一次次捅穿心脏。这不免让她觉得,母亲一切的悲惨境遇,似乎是她造成的,然而她觉得自己太无辜了太委屈了,她也不想被生出来啊,所以她恨母亲,她要用自己的穷困潦倒来报复母亲。

然而母亲真就这么可恨吗?

母亲前面也有一段自白,讲着她的生活是怎样从泥沼里爬出来的。她的困境实际是她找的这个男人造成的,为了挣扎,她势必要怨恨他,咒骂他,检举他。然而她越是这样做,女儿就越是恨她。因为女儿不在乎父亲在外面的那些腌臜之事,她只在乎父亲对她温柔慈爱的那一面。不仅如此,她还要控诉母亲并不无辜,她说,当初是母亲非要嫁给这个城里的男人。

于是千丝万缕的困境追溯起来,落在了这个“非要”上面。那么是什么迫使母亲做出这个“非要”的选择?此处有千万字对父权社会的泣血控诉。

现在只看结果。结果就是,母职困境。

父亲再烂,也能美美隐身,化作窗前一缕白月光。留下挣扎在泥沼中的母亲和女儿彼此相食,她们爱着对方,又恨着对方。并且我们很难说得清,她们之间到底是爱深一点,还是恨深一点。

这是建波和母亲的相爱相恨。

另一边比较矛盾,建波有个女儿。

整部电影最让人哈特软软的地方,是建波和女儿挤在一张小床上,一向阴阳怪气厌世不羁的建波,望向女儿的眼神无限柔情。我不自觉被带进去,想当然感觉:好在,建波有个女儿。

然而细细一想,又觉得太险了。

建波被母亲伤害着,被女儿救赎着。巧了,女儿是个世俗意义的小天使,敏感,懂事,成绩好……可如果女儿调皮捣蛋考零蛋呢?建波会不会把从母亲那儿继承的怨气,传给女儿?

难讲。

所以许愿人们在生孩子之前,各种物理上的备孕先搁一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觉悟:你的孩子不欠你任何,她无论长成什么样子,聪明也好,笨蛋也罢,你都该心平气和接纳,你不该有任何期待、遑论任何抱怨,因为孩子是你们两个成年人一拍屁股生出来的,生出来不满意反过来去怨孩子,别太无耻了。

关于电影,还有个小点。

电影中的姥姥、妈妈、女儿,三代人三种口音:港普、标普、东北普…这是走意识流吗?是故意设定的吗?象征三代人无法互相理解?如果是,有点刻意,如果不是,有点马虎。

最后,郝蕾和金燕玲演得真好,呱唧呱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