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半夜突發奇想随意打開看的一部電影,認真的看完了,有問題,但還是覺得值得認真來評一下。

我記得當初在學電影的時候老師就說過電影中打動人心的其實都差不多,看電影要看故事,可是說實話,這個故事足夠感人,但是,并沒有到打動我的程度,準确來說是打動了但沒完全打動,期間甚至忍不住快進或者開始想鏡頭光影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看到早上快四點,放下手機關着燈想了一會,發現印象深刻的基本都集中在前半段,也就是老六小時候,後半段中印象最深刻的也隻有老三和老六站在火車上聽同一個耳機以及在長城上用dv機拍攝那裡。感覺這部影片有很多的小巧思,譬如老六剛被領回去在老四面前表演跳舞唱歌,還有超現實那一段頗似“雨中曲”的片段,以及王曼麗離開時張譯蹲在窗台上的無力感(這裡演的是真好,直接靠演技打動我,演技真不錯啊),還有就是最後在我不耐煩的時候片尾出現了一個長大後的老六和小時候的老六并肩而坐的鏡頭,中間夾着石頭,這裡讓我眼前一亮。但與前半段相比,後半段就有些畫蛇添足了……比如,老六跑到石頭床邊哭讓我很厭煩,這一段感覺完全沒有必要(尤其是……哭戲也不是會流淚就能演的,片尾那裡并肩而坐,長大後的老六哭了,這裡就很自然,經曆過至親之人去世的人通常是哭不出來的,短則隔上幾周幾個月,長則幾年,可能在某天夜深人靜或者機緣巧合下才會爆哭出來,這才是真正自然的反應,石頭對老六那麼重要,重要到連一聲“父親”都不能輕易地叫出來,老六見到瀕臨死亡的石頭,撲上來直接喊父親直接哭,真的會讓人感覺很假而且很輕易……這裡我想如果能讓老六不哭,隻是靜靜地看着,然後接到超現實鏡頭的并肩而坐,感覺就對味了,雖然沒有情緒崩潰這種直接的鏡頭,但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不是更好嗎?)

明明有更好的表現方式和叙事角度,卻偏偏僅是選用了一種平鋪直叙的線性叙述法……所以導緻現在給人留下的感覺是有滋味,但不多……甚至讓我一度懷疑後半段的作用是不是就為了拉時長。

再說最重要的框架,聽說是翻拍,我還沒看過原片,回頭會去看一下,就單從這部影片來看,框架是很薄弱的,有一條明線和暗線:

最明晰的一條明線也就是主線,就是老三和老六之間的情感,但最有特點以及能表達故事内核的暗線是老三作為邊緣人的一生,可依舊那個問題,畫蛇添足太過,尤其是後半段,确實表現出來老三作為一個“父親”的角色,但是卻讓老三作為“老三”的角色消失了,前半段的老三讓我感覺有血有肉,但後半段的老三讓我感覺他隻是個名為“父親”的人偶。導演想要的實在是太多,給我的感覺是有巧思但都很“小”,可能集中在鏡頭、場景、光影、一些小情節的排布上,但在如何真正塑造起老三這個人物上就露怯了,老三這個人,老實但剛直,外表的兇狠卻是為經濟所迫,懦弱才是他真實的内在,可這個懦弱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所迫,因此懦弱也是會變化的,但後半段的老三完全是依附“女兒”這個角色而生,他的性格呢?他真實的内在呢?我看的時候就不禁懷疑在編劇的時候是不是偏離了最初的核心?試圖把兩條先融在一起可是沒有融好……在我看來雖然老三和老六那條線很重要,但暗線才是真的讓人回味無窮的存在……後半段屬于是過度在意明線而忽略了暗線。

最後我實在是,憋不住想說一下老六長大之後的人物設定啊……我隻能說,就算是在我比較喜歡的火車上分享耳機的那part,我心裡面想的也一直是:你快笑啊!你笑啊!!等到老六終于笑了我松了一口氣…這麼活潑性格的女孩,而且有那樣的成長背景,笑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身邊有這樣的朋友,雖然不是像影片中老六這樣程度的流離失所,但家庭關系的複雜也讓她不是在父母身邊長大,她每天都是在笑的,每天嘻嘻哈哈停不下來,可是,她會恐懼一個人待着,也會恐懼自己是不是說的太多讓别人厭煩,外表的活潑下隐藏的是一種另類的小心翼翼。所以我在看老六長大後這個角色的時候會有很重的違和感,這些都讓我無法對這部影片産生共情。

另外,也是突然想到的,感覺這部片子每個人性格都有些模糊,性格最鮮明的應該是四叔和内個債主叫啥來着(滿腦子都是寶爺咋回事),無論是小女孩也好,曼麗也好,就連最重要的石頭感覺都差點意思,該怎麼形容呢……就有種每個人都有适合他的符号、對應的角色性格,但是從頭到尾沒有什麼變化,這大概也是這個片子有些索然無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