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介于无聊和神性之间。塔可夫斯基不像一个电影导演更像一个哲学家在探讨生之困境。他抛弃了传统的叙事,以诗的慢镜头语言展开。
有人会问喜欢塔的电影的人不看书吗?这样的思想在书中不是更具体?我想回答表达艺术不只是文字啊!电影也是其中一种。虚无主义即可以用音乐表达也可以用绘画表达。他所建构的镜头语言就是他的世界观哲学观的表达。有人老喜欢说塔装b,但第一形式的构建就是一种新创造,而第二个模仿的人哪怕超越了也只是模仿。有了塔可夫斯基大家才学会了欣赏毕赣。(没有诋毁的意思)
为什么说这个片子具有神性,因为没有人站在那样高的位置而俯视他脚下的人,只有神或者具有神性的人。
在塔可夫斯基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做不现实的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超脱的精神的标志,因为其它看法,因为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无法创造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但那种力量会让他以一种疏离现实的方法去行事。”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塔的包容性,也可以理解片中的男主角,他对现实社会的厌倦和疏离。他以一个潜伏者的身份带领一个作家和科学家进入一个被陨石污染的“区”,这个区其实就是一个乌托邦。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带领着两个困惑的知识分子闯入那个危机四伏的区,因为只要进到区的那个房间就能得到希望或幸福。在这个特殊环境中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脆弱,他们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探索。(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注意倾听他们的对话就好了,重点是他们对话的内容本身就有所触动这是理解这个片子的重点。涉及一点对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哲学)
最后潜行者在回到家中对妻子哭诉的那一段,导演给的一个背景是一面巨大的书柜,在家徒四壁的房间这面书柜似乎是一种过负的承载,一个底层人承载不起思想的深渊,这是绝望的根源。
对于不喜欢老塔的人来说三个小时的镜头慢推也确实够折磨人的,对于塔的影迷来说一定是一些有着相同内核的那一部分人,仿佛他的镜像可以触碰他们敏感的触须,一触即发的情绪。《潜伏者》是基于弱者的同情,毕竟有一部分人跟主角一样在社会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