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歡用照片作為電影的線索,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截圖了,僅作為記錄。














以下是淺田拍其他人的大合照!
櫻花之家(推動劇情的一次合作)
鲷魚家族
父子理發美容院
騎行之家
永遠的????(出現“悲劇”色彩)
常在相機背後的男人:爸爸
還有給青梅竹馬拍下的《100%的我》
以及一些雖然不是照片,但很珍貴的片段
政志離家,父親的支持
政志的攝影啟蒙人:爸爸
全劇設置的懸念其實是一張家庭合照????
百無禁忌的“淺田家合照”
最後再記錄我的一些觀感。
前半部是以喜劇為主,一開始的畢業作品,到為家人實現“願望”,到各種古靈精怪的創作,終于湊成政志的代表作《淺田家》,帶着作品闖東京,兩年過去了,到處碰壁。
靠着青梅竹馬的幫助才得以繼續,辦個人展,被出版社賞識,被評獎,可以接“全家福”的工作,好像一切都還算明朗,直到拍攝那家患病孩子的一家,悲情的色彩出現了。
孩子喜歡????的顔色,但是明朗的彩虹也讓人不禁唏噓,那孩子的生命也像彩虹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消逝。
拍攝時,媽媽背着孩子時不斷重複的那句“好重,好重”既是生命的重量,還隐喻了孩子的歲數漸長。
一邊欣慰孩子越來越大,一邊擔憂孩子的有限生命。
這之後就是311大地震的劇情了:為了尋找櫻花之家,政志踏上了去往災區的路,心灰意冷,沒有找到高原一家,卻看到一個小夥在整理受災物資:每家每戶的照片。
出于對照片意義的認同,政志決定留下做義工。災區讓政志變得更加成熟穩重,也讓照片在劇中的份量不斷加重,與前面合家歡相反,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人們,家破人亡才是災區展現的殘酷一面。
有的爸爸沒了女兒,有的女兒沒了爸爸等等,照片成為他們最後的回憶,劇中有特别描寫兩段找照片的人物關系,無論是哪個,都讓人唏噓不已。
描寫災區的時候還有一幕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有些攝影師故意去拍受難者的照片,卻沒有做有助于災區的事情,想要通過這些照片展示對受難者的關懷,表達自己的情緒,就有點諷刺那味吧!
除了描寫其他家庭的親子關系,淺田家自身的親子關系也讓我覺得很新奇。爸爸作為煮夫,媽媽作為家庭開銷的主力軍,哥哥雖傲嬌但卻是個樂于奉獻的人,弟弟則潇灑自如,甚至在父親重病時還跑去災區。
如果家裡有像政志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及其失望,然而母親的做法卻是在扇政志巴掌後說:雖政志不顧家父病重,隻想做自己的事,讓母親感到心痛,但是既然打了政志就讓他帶着這種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覺得這種教育很獨特大膽!既然政志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也體現了母親對兒子的信任。另外就是哥哥,總是那個成熟的孩子,不讓人擔心的孩子,不和弟弟計較的哥哥,雖然會吐槽弟弟但是依舊給弟弟最大支持的哥哥。
甚至連病床上的爸爸也用自己的行動給政志支持。這種小家大家融合于一部電影的感覺讓電影變得更加飽滿。
當然電影也有不少吐槽的點啊,比如若奈的辛苦付出還要自己求婚就過分了,又比如不知為何政志總是很關心其他家庭,自己的家庭卻總在疏忽等等這類的。
希望淺田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留下更多有益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