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一詞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來自于粟裕将軍的《激流歸大海》。他在書中寫到,“這支隊伍經過嚴峻的鍛煉和考驗,質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也正是耐住了巨浪的沖擊,人才能蓬勃成長。

...

即是講黨史劇中,“大浪淘沙”之義可從兩方面分析。

其一,是思想上的揚棄。

前不久播出的《覺醒年代》裡,建黨前史中志士仁人尋找救亡圖存之路的艱辛,想必還留存在不少人的回憶裡。彼時正逢亂世,封建專制剛剛崩殂,各路軍閥尚處混戰之中。海外歸國的有志青年,亟需找到一條救人民于水火的途徑。

要問如今的年輕人,他們可以輕易講出,隻有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救中國。但對當時那批年輕人來說,這條正确的道路并不好找。道路多,哪一條才最合适?主義多,哪一種才能救世?隻能一個個去試。

這是宏觀意義上的“大浪淘沙”。從早期的隻談思想不談政治,到工人階級登上曆史舞台,從陳獨秀、李大钊舉起馬克思主義大旗,到毛澤東思想最終确立,中國共産黨人用了二十餘年時間,找出來一條跳出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其二,是共産黨人的自我抉擇。導演嘉娜·沙哈提用“13+2+1+N”概括劇中的主要人物,“13”代表着13位一大代表,“2”是南陳北李兩位創始人,“1”是一大會議幕後功臣王會悟,“N”代表的是後續入黨、不斷奉獻的共産黨人。

如果将1921年浙江嘉興南湖的那艘紅船視為起點,“一大代表”們幾乎同時出發。但面對着重要的曆史轉折點,做出不同選擇的他們,也駛出了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迹。有的成為了共和國的締造者,有的血灑疆場、壯志未酬,有的雖然脫離組織卻堅守信仰,也有人經受不住外界考驗和誘惑,放棄革命、叛黨投敵。

這是微觀意義上的“大浪淘沙”。淘走的是沙,留下的是金。隻有那些經曆風浪、經受住考驗,而且始終堅守自己信仰的人,才能成為留得下的真金。

...

《大浪淘沙》這部劇,以雙時空結構叙事,匠心獨具,從當代青年陳啟航(陳若軒 飾)的視角談起,圍繞着浙江嘉興的一艘“紅船”展開,從五四學生運動到中共七大召開,26年的時間,中國共産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帶領着中國人民走上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道路。
觀衆能看到找到馬克思主義的喜悅,也能看到反圍剿失敗的苦楚。能看到共産黨人的犧牲與奉獻,也能看到感人至深的伉俪情緣。這條中國共産黨從建立到成熟的非凡之路,真可謂“其作始也簡,其将畢也必巨”。

《大浪淘沙》更難得的地方,在于建構了一個旁觀視角——當代青年陳啟航。他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旁白者,也不是親曆革命的追憶者,隻是一個對黨史感興趣的普通人。對他來說,講黨史最早也隻是興趣使然,充其量算個曆史熱愛者,也是本劇最大的争議點之一。

...

在采訪中,嘉娜·沙哈提導演也表示“我們清楚,用年輕人的視角去回顧講述這段曆史,必然會讓觀衆跳入跳出,有一種‘間離’,但我們還是說想試試。一方面,我們注入了自己的創作情緒,這是比旁白更加激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我們也想讓觀衆駐足停留,在一些曆史大節點上,可以将自己代入進去思考,暫停想一想後再接着往下看。”

以我所見,革命的故事是永恒的,但如何講這個故事,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方式。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年了,一百年前,話劇、戲曲是主流文藝形式;一百年後,短視頻已然成為如今年輕觀衆的心頭好。

在絕大多數觀衆的固有印象中,重大革命曆史題材的電視劇氣質往往是厚重、沉穩、嚴肅的,革命烈士鮮血澆灌的曆史容不得戲說。不過,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随着如今“Z世代”年輕觀衆的增多,他們也對這一類型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義也要好看,要真實也要有趣,要生動更要酣暢。

而劇中陳啟航的職業“視頻博主”,則恰好與之達成了巧妙契合。黨史依舊是黨史,講述者卻變成了年輕人。《大浪淘沙》裡,100年前的故事在發生,如今屬于“陳啟航們”的故事也在發生。看似毫無關系的兩代人,卻通過陳啟航的視頻内在勾連到一起,展現出不同時代不同年輕人對于命運的抉擇。

其次,它為熒屏前的觀衆提供了一種全知視角。這是與以往黨史劇不同之處。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曾講到一種“瞞角色不瞞觀衆”的創作方式。

但對黨史劇來說,這是很難的一件事。要基于當時曆史來書寫故事,觀衆與劇中人必然要處于同一位面上。就像張國焘,熟悉黨史的人知道了他供出了陳獨秀、李大钊等人,還自我吹噓犧牲精神。但這一秘辛,解放後才真正披露。

通過陳啟航之口來講這段曆史,觀衆可以一下子了解到這段故事。看着這個人搖頭晃腦、左右欺瞞,必然能更好地調動觀劇情緒,獲得審美滿足。另外,這種全知視角還可以提供一種曆史觀察。電視劇的故事是圍繞着核心人物展開的,但這段時間,必然還有其他的邊緣人物遊離在外圍。

除此之外,它觸及到了黨史劇在接受層面上的一個根本問題:新時代的年輕人,到底為什麼要學習黨史。隻談概念很容易,如今中國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前行道路上必然有各種難題和挑戰,學習黨史自然可以掌握曆史知識、陶冶革命情操,以及激發民族自豪感。

...

從2017年《大浪淘沙》的孵化,當時,劇名還叫《一大代表》。曆經三年籌備、四次劇本研讨會,堪堪定稿。到開機後的大手筆制作。劇組先後在橫店、嘉興、上海、延安四地取景拍攝,場景超過600處,搭景超過3萬平方米,角色超過500個,使用演員超過40000人次。

片中處處都體現了劇組的用心:劇中角色的造型、曆史場景的再現,跨越百年時空的銜接,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尤其是那條嘉興的紅船,艙内“一大代表”們高談闊論,艙外王會悟撐傘幽坐,細雨墜來,清風徐徐,也着實有一番意境。

總的來說值得一看的一部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