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小人物故事的魅力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寄生蟲》《鱿魚遊戲》《阿甘正傳》《我不是藥神》這些豆瓣高分電影,它們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但主角卻有着共同點就是裡面的主角無一不是平凡人或者最底層的人,這是文學裡說的小人物叙事,而我也叫它底層叙事,這種叙事貼近生活,直擊普通人的心靈,成就了很多影像經典。那些經典的底層人物角色是《海上鋼琴師》裡的“1900”,是《楚門的世界》中的人偶楚門,是電視劇《歡樂頌》裡的小蚯蚓或者低谷中的樊勝美,也是《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他們在人群裡足夠普通,甚至是不如普通人的更底層民衆,他們的故事在編劇、導演和演員的聯合演繹下散發着獨特的魅力,隻因他們折射出不同的情感,狙擊了觀者的心。

底層角色故事的魅力我淺淺總結為三點:

一是與普羅大衆産生共鳴産生同情,是正向的,比如《阿甘正傳》像是底層的雞血,是溫暖的試金石;比如《士兵突擊》是草根英雄叙事的經典,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不滅的太陽。如果觀影者需要一場心靈的洗禮,那麼這些影視劇具備這項功能。

二是讓觀衆由觀影時的同情繼而滋生出某種優越感,即我活得比他好,我可以上帝視角來看待,因為他是比我層次更低的人,比如《寄生蟲》裡住在地下室裡的一家人,他們活得如蝼蟻連普通人都不如,同樣也不如坐在電影院裡的你我他,所以大家可以冷靜地探讨這些人的人性,因為他們與我們普通人還有些距離,在安全探讨範圍内。

三是影視劇作為文藝作品,深入肌理的話是在探讨人性。隻是人到底是個什麼情感維度的動物,這是道無解的題,但是從出身低微性格有缺陷的人身上貌似可以突破這道黑洞邏輯,所以,待你看完之後,覺得有抒發高見的動力,但是又容易進入死胡同,這正常,因為這題無解,本就是個黑洞邏輯嘛。所謂的藝術本就是高于生活的,大衆不必懂太多,懂太多,還要藝術家幹嘛,藝術家也要恰飯的啊。

 

...

貳 自我審視:他是誰 你是誰

底層角色也可以理解為普通人困境折射或者現狀的影子,它給了普通人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有人會産生我即是他的共鳴錯覺,有人似乎看到了角色身上投射的悲哀,有人尋找了找到了隐藏在角色命運漩渦背後的根源,等等諸如此類的情緒反射或者延伸。那麼,現在讓我們脫離這些影視劇中的角色,看看我們自己。

故事是故事,是提供給人的另一個維度的幻想參照,而生活就是生活。回到現實中,如果真的遇到了許三多或者阿甘這樣的人,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本身就是許三多或者阿甘,你應該會知道的:其實在現實中,人不嘲笑他就不錯了,很多人甚至會把“許三多”們當做另外一個供大衆娛樂的楚門吧。

現實世界裡,沒有人會尊重傻瓜,更遑論喜歡傻瓜了,不戲弄傻瓜已經很好了。如果你真的是那樣單純有些傻的人,你以為你會遇到一個能夠幫你去除心中雜草的史進嗎?你以為你會遇到青春中最想遇到的導師袁朗嗎?不好意思,你大概率遇不到。這不過是影視作品替那些單純的傻瓜做的一場青春大夢罷了。

再比如《歡樂頌》裡樊勝美,現實裡肯定有很多女性不喜歡她,更不會有安迪那樣的人無償幫助她,當她和王柏川的愛情被現實狠狠地打臉之後,聰明的她會想辦法讓自己遠離幻想。因此,她的結果大概率是會嫁一個中老年小富豪,因為,驕傲虛榮的她過不了苦日子,她希望得到男人的救贖,而大富豪,膚淺的她有駕馭不了,更重要的是她不再年輕了,在挑挑揀揀中蹉跎了最好的年華。

如果你有過孤軍奮戰過的經曆,總會有某些時刻,自己像個傻瓜一樣執着,與别人格格不入,自己會被對方下意識排斥,會被一些人聯合孤立背後取消,所以,才有那三個字:孤勇者。即使最後你勝利了,那種滋味也不好受。這種情況還是那種聰明隻是傻傻堅持的情況,而真的有點傻的許三多,如果他不去當兵,而是繼續呆在村裡,大概率也就是那個一生被嘲笑欺負的男人罷了。

他可以是某個時候的我,但我終究不是他。所以,不必迷信影像中的角色,看多了,你會發現,真正能影響你的,其實還是那些真實的人,或者來自真人改編的影片。

 

...

叁 底層叙事的殘酷真相

底層邏輯有時候還隐藏着一個殘酷的真相即:底層越慘,上層越覺得有趣,甚至底層惡性循環的痛苦是某些上層的惡趣味。這些上層可以指資本的力量,也可以是導演刻意迎合觀衆的一種心理。我承認藝術讓人思考的魅力,但是我讨厭放大人性的殘酷和缺陷。

就拿《我不是藥神》和《寄生蟲》來比,我更喜歡前者,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護犢子,而是因為《我不是藥神》裡把人當做人來看,來共情,即揭露了切實的社會問題,兼具現實意義和溫暖的能量,也能留下真實的思考。

再來看《寄生蟲》這部高分電影,我首先承認它是一部好電影,真的挺好看,無論是故事編寫,還是攝影畫面,還是演員的演技,水平頗高,但是,它所傳達的價值觀是畸形的,呈現的是他們國家社會中畸形的底層縮影,它極力深挖了人性的醜惡和陰暗,傳達的東西一概與美好無關,看完之後,除了讨論它的藝術套路或者所謂的人性外,其他的就沒有了。同理,也可放在《鱿魚遊戲》上,故事确實是巧妙,但是整個電影走向在後半段就崩了,為了遊戲而遊戲,最後的邏輯結構也比較牽強,結局是人性之惡的輪回,意義在哪裡?恐怕編劇導演也不知道,當然你說人家是商業片,好看就行,那以整個歸類的話,它的層次就降低了。

 

肆 悲劇中的人間值得

人間有層林,理想正義是真理,可是在現實中,普通人或者最底層的人一直堅持理想,總是遇到正義,是很難的。但,那又如何,普世價值觀将一直是主旋律,因為,溫暖的東西,對所有人來說才是安全的,那些陰暗冰冷的東西天敵就是溫暖,所以,人間值得的前提是人間溫暖。

提到悲劇也可以呈現相當有分量的溫暖這個話題,在這裡,我不得不提一下迷霧劇場播出的犯罪懸疑片《沉默的真相》。毋庸置疑,《沉默的真相》是一部悲劇,主角青年老師一開始就死于7年前,之後,随着7年的時間軸拉開,故事沉入在撲朔迷離的案中案維度中,之後,各種角色齊力抽絲剝繭,拆穿那些沉重的網,撕開那些悲傷的情,最後,正義雖遲但到。故事解構相當精彩,事件邏輯缜密,演員演技在線,情感層次飽滿,這才是一部有深度有邏輯有情感的經典。

魯迅先生說:“喜劇是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悲劇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認為過度的悲劇或者扭曲的悲劇是把人生無價值無意義的東西組合給人看。


--時與貓璞光影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