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2之魔童鬧海》塑造了四位女性角色,分别是:
1.哪吒他娘
2.西海龍王
3.仙女鶴童
4.石矶娘娘

四位女性角色非常典型地分布于兩大類四象限。娘和龍王是“非處女”,仙女和石矶是“處女”。娘和仙女是正派;龍王和石矶是反派。
此處的非處女與處女是象征意義而言,當然電影中亦有呈現。娘已為人妻誕下三子,自然是非處女。龍王身處于豺狼虎豹妖孽之境,虛與委蛇于各種權力之間,其貌美聲甜我見猶憐,“娼婦”氣質,禍國殃民紅顔禍水,顯然也是非處女。而仙女鶴童身處天界,冰清玉潔,是人人渴望卻仍未出嫁的少女,是處女。石矶也是處女,但是她身胖如石聲吼如獅獨居山野,是并不漂亮不受男人喜歡的處女。
此處的正派反派仍是象征意義而言,亦或說是初始人設,并不代表角色在電影中具體立場。娘和仙女顯然都是正派,端正純良,知書達禮,是受過教化的女子,是“正統”少女到人妻的兩個階段,是規訓下的女性。龍王和石矶卻相反,擁有智慧和力量,前者自私自利工于心計,後者蔑視世俗脫離人世,不是知書識禮的少女,亦不是無私奉獻的母親,都是偏離了正道教化的女子。
很顯然,娘是傳統賢妻良母的形象代表,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吃苦耐勞奉獻不少,既有作為母親溫柔包容愛子心切的一面,又有作為武将上陣殺敵英勇無畏的一面,在關鍵時刻不顧自身安危也要擁抱全身帶刺的兒子,最終化作一枚仙丹換取戲外觀衆的淚水。這是古往今來無數作品始終緻力于塑造的女性形象——即女性的一生奉獻給家庭、丈夫和兒子,流盡最後一滴血,最終死而無憾,被無數後人仰望,女性的最大價值便在于此。當然,還不忘通過娘的死給兒子注入最後的力量——我娘死了,所以我該爆發了。犧牲身邊親近的女性,成為無數男主角戰鬥的号角。蜘蛛俠如此,哪吒亦如此。前者是新娘,後者是老娘。
仙女鶴童則是未出嫁的清純少女,知書達禮的清純少女勢必要被調皮搗蛋男調戲,于是三歲小兒哪吒踩斷了她的裙子,教她露出雙腿尴尬落荒而逃,這種少女必定是害羞的腼腆的聽不懂黃色玩笑的,人們就愛看她被調戲後那趕緊回去換裙子的模樣。對魔童踩裙子行為的責罵和懲罰都是沒有的,畢竟是小孩子,難道你能去責罵跟着媽媽到女廁的三歲小男孩嗎?于是一定要拍哪吒的尿噴在她臉上,她那一臉懵的模樣,這還不夠,小魔童鬧鬧可以被原諒,太乙真人作為老頑童,自然也要噴一下。調戲什麼都不懂的清純少女,長期以來便是許多中國電影的樂趣,不由得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再看反派。真正的反派龍王,首先一定要漂亮。又或許可以說,真正的反派,一定要是女人,剩下兩個龍王兄弟都呆呆傻傻,可不是拿壞主意的料。不見其人,先聞其聲。聲音要夠輕浮夠魅惑,形象要夠性感夠妖娆。晃眼之間,還以為是蘇妲己片場。當然,并不反對女性心狠手辣追求權力之塑造,畢竟漢有呂後唐有武曌,隻可惜本片的立場及其将來走向,注定了龍王也隻是這場鬥毆中被祭獻的對象,注定了其得不到任何實際的權力。
至于石矶娘娘,從出場就被編織惡意的玩笑,身處深山孤芳自賞,對鏡自問美醜幾何。觀衆您瞧,即便是這樣身強力壯的女人,唯一關心的問題竟然也是自己漂不漂亮。即便是這樣不與人世相來往的女人,也要被所謂正道訓教。最終被摧毀被打壓,化作小小的頑皮女童形象。她生氣是因為嫉妒美貌,她憤怒都如同小孩玩笑,最後那偷偷逃跑模樣,還得讓人覺得又可愛又好笑。這樣的女性形象在電影中依然屢見不鮮,不止女性,所謂“胖子”總是那個搞笑擔當,也不止“胖子”,所謂“醜角”總是被嘲弄的對象。
四位女性形象,試問現實生活中到底有多少?試問多少同胞将她們當榜樣?
觀這部百億票房大電影,不由其感慨對女性形象的想象真是經典又老套,淺薄又粗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