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完了曾仕強教授解說版的《胡雪岩》,另我深受啟發,久不能忘懷,于是在看完劇後又去搜尋相關事迹與資料,可以說是又重新認識了這位從小就熟悉卻又陌生的“老杭州人”

胡雪岩(1823年-1885年),本名胡光墉,出生安徽徽州,後工作,發迹,成家,生活,埋葬在杭州鹭鸶嶺。
“雪岩13歲父親去世,孤身一人來到杭州錢莊當學徒,由于勤勞踏實,辦事靈活,19歲被杭州阜康錢莊掌櫃收為學徒,視如己出,最終将錢莊留給了雪岩。”

常捷軍(新式軍隊,全部配備洋槍洋炮),這大大加強了湘軍的實力,并且湘軍的後勤相關采購運送也都由雪岩籌辦。在左宗棠攻克太平軍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ps 左宗棠重新收複杭州南京的過程中,雪岩也是設立了粥廠、善堂,修複名寺古刹,收殓了數十萬具暴骸---相當于替太平軍收屍了,這個可是有風險的,在清廷眼中當然是想讓太平軍曝屍荒郊,但是雪岩肯定是覺得大家都是同胞都是百姓,哪有什麼十惡不赦,所以于心不忍,況且他這一路幫左大人所賺的錢,也相當于是“戰争财”,所以他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2.協辦新式船政
1866年協助左大人辦福州船政局,相信大家在曆史課本上都有學到過,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廠,1869年,中國第一艘自己造的輪船下水;1871年“鎮海”号兵輪下水(北洋水師中的兵船大部分都是從國外買的,其中自己造的基本都是福州船政局造的)
-------在電視劇中,這一部分中充分展現了雪岩經商和與人(官場)打交道的智慧,在這個時期他的核心指導思想開始确立
“為人不可貪,為商不可奸,要想做善事,手中先有錢”
這段時期是他事業的升騰期,基本都是順風順水(大家想想,一個人用20年時間從無到成為晚清第一豪商,這得有多強悍,放現在至少也是馬雲的程度),不過也因此種下禍根--"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和官府打交道(尤其是晚清時期),像左宗棠那樣正直,胸懷大義的妥妥的鳳毛麟角,而且人在順境時才跟容易犯錯--“福兮禍所依”,所以肯定是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資本的原始積累,一定是“血淋淋”的,但也不能完全怪他,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并且在當時那個環境又能怎麼辦呢?所以我想他也隻能安慰自己,“要想做善事,手中先有錢”了。---剩餘事迹見功成名就篇
Part3 功成名就
1872年,雪岩的“阜康錢莊”資本規模達2000w兩家+田地萬畝(清政府彼時年财政收入8000w兩,AI一下換算下來可以對标螞蟻集團1.5w億,不算田地)并因協助左宗棠有功,賞正二品頂戴,禦賜黃馬褂一件
3.協助左宗棠收複新疆。(接上部分協助左宗棠事迹)
1873-1881年,左宗棠西征收複新疆期間,雪岩(1)先後6次一共借了1870w兩外債保障軍費供給 (2)籌辦糧草軍火等物資 (3)額外送了大批藥材
左宗棠贊賞:“雪岩之功,實一時無兩。”
終于時間來到1874,他創辦了他這一生最珍重的事業---“胡慶餘堂國藥店”
那年他55歲,正處于全盛時期,他明白是時候了,該為杭州的,天下的百姓做些什麼了,所以打一開始就沒抱着盈利的目的,秉着“是乃仁術”之心念、創濟世救民之功業,立下了“戒欺”“采辦務真,修制務精”的規矩,并延續至今。(當然具體的工商主體,包括組織經營模式也是已經變更數次,但好在現在其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去年是胡慶餘堂創辦150周年,舉辦的大會也是名家雲集,可見其影響力非同小可)

事業和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失去了他奮鬥一生的一切後(包括胡慶餘堂也易主了,不過這塊金子招牌沒人敢換),一年後,雪岩就不行了。
但是令人感慨的是,左宗棠于1885年9月辭世,而雪岩也是同年11月離世的,估計是聽到左大人駕鶴仙去後就已然對世間了無牽挂了。
-----個人認為,雪岩一定是受到了左宗棠很大影響的,左宗棠雖然也搞洋務,但不像李鴻章和外國人一樣走得近,而是會更反感他們一些,所以我們看到雪岩早中年雖然也是和洋行合作,走動頻繁的,那是什麼使其在晚年功成名就之時,一定要堵上一切和他們對着幹?那麼隻可能歸于其多年來在給左大人做事的過程中也培養出了一顆為國為民的俠義之心了。
所以,最後,一切都結束了,胡雪岩的商業帝國就盛極而衰。國家疲敝、列強環伺之下,從錢莊、絲綢,一夕之間灰飛煙滅。但是杭州的這家藥号——胡慶餘堂卻留了下來,至今仍靜靜的坐落在河坊街中
直至今日,每年酷暑時節,胡慶餘堂的免費藥茶依然供應不斷。
參考資料
【(大陸版)曾仕強教授 中國式商道:胡雪岩 事業三部曲-哔哩哔哩】 https://b23.tv/0LHWXDq
https://www.hqyt.com/about.html
https://mp.weixin.qq.com/s/X65EV3_moNek66dc9imnkg
https://baike.weixin.qq.com/v64743978.htm?scene_id=88&sid=5845759269765690483&ch=s1s
ps文中圖片源于本人公衆号,此文在個人公衆号中亦有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