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集的《搖滾狂花》花了一天看完了,大概的感覺就是套了個搖滾皮的親情劇,越看越無語。為了說服自己編劇大概就是想拍一個親情劇吧,回頭看了下簡介,官方認證勵志劇,那就不得不說這劇情太土太偏離主題了。

這個劇能讓人一口氣看完,完全因為它新穎的搖滾題材,演員優秀的演繹,以及一些個幽默情節。而這個劇情,就像最近一部電影《外太空的莫紮特》,空有優秀的題材和演員,卻生搬硬套非得把國内那套親情愛情糾葛編進來,還生生編成了主線,勵志劇應該濃墨重彩刻畫的追夢之路反倒成了背景闆。

總感覺國内不太會拍勵志,放着日本那麼多熱血漫抄都不會抄,再不濟還有個古早國漫《我為歌狂》可以借鑒,卻就愛拍親情愛情,這兩個東西就像毒瘤一樣不論什麼類型的劇都得插一腳進去,狠狠紮根,然後把各種類型劇都變成自己的宿主。所以看這種勵志劇為什麼熱血不起來?它壓根就沒想認真去讓主角追夢,主角就是個讓部分觀衆能共情自己缺愛的童年、為廉價親情流淚的工具人。

像《搖滾狂花》這種劇如果拿給日本會怎麼拍?拿給美國會怎麼拍?他們會拿12/12的劇集去演主角和她母親女兒三代人之間的誤會怎麼解除的嗎?會把重點放在親情世紀大和解上面嗎?會把大量篇幅浪費在女兒怎麼和女主耍脾氣争輸赢上面嗎?不會。正常不偏題的勵志劇裡,當然可以有親情愛情,但最多就充當背景闆,用來豐富主角人設,比如親情用來解釋主角的性格來源或者組成追夢的理由,愛情用來為主角追夢成功的結局錦上添花,但主線一定隻能是這個夢想本身如何實現的過程。

所以按一個勵志劇來拍,《搖滾狂花》中至少得有3/12的集數來描寫女主如何重拾隊友,7/12的集數來參賽,2集的時間穿插着對女主背景故事進行說明,豐滿人設。母女之間的誤會恩怨,大可在暗線中進行,女兒原諒母親的方式,完全可以讓女兒看到女主在舞台上發光的樣子從而理解女主當初的選擇,并讓女兒對女主産生敬佩感繼而堅定了女兒走搖滾的信念。一個以搖滾為題材的勵志劇,成功的标準就是讓觀衆以這部劇為媒介感受到搖滾的魅力,為那些追求搖滾的人的故事熱淚盈眶、熱血沸騰,甚至影響到一些人的人生目标。那這部劇達到這個标準了嗎?試想讓一個搞搖滾的來看這部劇,能感受到被尊重了嗎?能感受到自己精神内核被表達清楚了嗎?

如何看這部劇是不是爛俗親情劇的套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判斷内容的“專屬性”,倘若大部分劇情放在另外一部随便什麼題材的劇裡都适用,那這部分劇情就是偷懶套用過來湊集數的,顯然《搖滾狂花》這個劇把“搖滾”内容替換成任何其他類似于“繪畫、足球、舞蹈”的題材,所有有關親情愛情的劇情都依然成立,所以這些劇情都是廢劇情,對“搖滾”獨特視角的專屬劇情少之又少,這就是敷衍,整個劇就是一個失敗。

而在觀看《外太空的莫紮特》時,我腦海裡一直在浮現年少時看的《八月迷情》,同樣的題材,都是關乎音樂和親情的,後者可以讓我看完如同被洗禮一般,音樂的魅力被展現得淋漓盡緻,我隻覺得震撼和感動;但前者,我隻可惜用這麼好的演員這麼好的題材卻拍了個這麼爛俗的電影。

一個感覺,國内總把親情、家庭觀念看得太重,放不開去拍一些無視這些傳統觀念的劇,随時随地都得加一點進來,這個民族的人平時已經聽過太多社會和家庭帶來的道德綁架了,何必在電視劇這種悠閑娛樂的媒介裡還得時時被提醒親情和家庭的重要性?讓懸疑的人好好懸疑,讓勵志的人好好勵志,讓搞笑的人好好搞笑,讓觀衆喘口氣吧。

簡而言之,國産勵志,如果依舊擺爛套皮整親情那一套,那就是垃圾劇,縱使演得再好拍得再好,不過就是屎上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