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電影版的西線無戰事相比原著改得不好,原著裡那些出彩的情節都删了。故事差,導演像是自己圓了一個新的邏輯情節,導緻整個劇情薄了特别多。但還原的戰争場面又很真實 隻要夠真實就是反戰的,構圖分鏡和色彩賊棒,我給七分吧 如果沒看過原著我可以給九分。
我最大的加分點在開頭十分鐘,直入主題,頭五分鐘就告訴你這些士兵會遭遇什麼,然後他們死掉,被扒光衣服,洗幹淨給下一波新兵。他們被洗腦,走上戰場。這十分鐘我給十分
我最大的扣分點給在結尾,書名叫做西線無戰事是因為,在小隊最後一個成員死掉的那一天,前線向長官報告,今天西線沒有發生戰争,然後整本書就結束了。每個士兵在這場漫長戰争裡日日夜夜遭受的巨大痛苦都是無意義的,他們白死了。這個結尾給出的巨大虛無和無意義感沖擊了每個閱罷此書的人。可導演安排的結尾完全跟書對不上,倒不是不好,也很有沖擊力,但你沒扣題啊大哥,這電影和書為什麼叫西線無戰事觀衆看完都不懂。
聊聊這本書
就是一幫青年 十八九歲如同你我一樣鮮活的年輕人 懷着報國熱情走上戰場 最後被戰争吞噬 成為死亡人數+1
那些上了戰場最後死掉的青年人們和我們一樣 甚至比我們還要小 和我們一樣的生活喜怒哀樂 最後他們被戰争摧毀肉體 活下來的靈魂也支離破碎
我是21年1月看完的這本書,買的是果麥新出的姜乙的譯本。這本書是20世紀德語文學最好的作品之一,1929年發表,這部最好的反戰文學作品賣了幾百萬冊,1930年就被搬上了大熒幕,但也沒能阻止二戰爆發。作者雷馬克是從一戰生還的士兵,譯者文筆也極好,身臨其境的帶你回到那個戰火紛飛、槍炮滿天的前線戰場,他甚至把死亡的氣味都帶給了你。吸入毒氣的傷兵會在幾天把燒焦的肺咳出來,刺刀要刺入肚子,不刺肋骨防止卡住。讀者就像是站在六人主角團身旁,看着他們一個一個被戰争吞噬。
有幾個情節是我看書的時候非常共情非常痛苦的地方。到現在我依然記憶猶新
一是主人公上前線一段時間之後回家休假,他回到了曾經生他養他的家裡,他發現自己不再屬于這裡。
戰争後方人們在鼓吹敵人的邪惡,他們都該下地獄,我們最終将赢得這場偉大的光榮戰争。那些鼓吹戰争的人要不斷的洗腦國民,每一個牧師,教授,有地位的人都說我們在保衛祖國,他們凝聚集體開動戰争機器,源源不斷的把每個國民的孩子送上戰場。這些平民是不知道士兵在戰場上到底遭遇什麼的,因為大多數士兵死在了那裡。一批又一批的新兵,十七八九歲的年輕孩子,在上陣殺敵的虛榮和光輝之中報名參軍,唱着歌微笑着告别親人,而有的孩子根本沒能在戰場上活過一天。
書裡在他休假的部分細緻的描繪了士兵内心的割裂,即便他肉身可以回到家鄉,但他的内心被戰争徹徹底底的摧毀了。
第二個震撼我的情節是倒數第二個人死去時。書裡寫1918年夏末他們兩個人被飛機掃射,戰友胫骨中彈,主角背着他往大本營跑,他一路狂奔,帶着我要救你 你不會死的信念。他們兩個人在路上回憶了戰争這三年他們一起的點點滴滴,無數次在生死之間掙紮都活下來了。主角對孤獨的恐懼湧上心頭,戰友被轉移之後,他就一個朋友也沒有了。主角背着戰友跑啊跑啊 他喉嚨發幹,紅色的血和黑色的泥土在眼前飛舞。後邊有人追擊掃射,終于他們回到了醫療站,他笑了,因為他的戰友得救了。可醫生說你本來可以省點力氣,他死了,是被路邊爆炸的榴彈彈片擊中的,他以為戰友隻是暈了過去。可他死了。主角暈了過去,天旋地轉。
秋天時他吸入毒氣,下了戰場養傷,過了段時間,他也死了。
“他于1918年10月陣亡。那天,整個前線寂靜無聲。軍隊指揮部戰報上的記錄僅有一句:西線無戰事。
他向前倒下,像是趴在地上睡着了。如果把他翻過來,會看見他大約并沒遭受太久的痛苦——他臉上表情鎮定,就像他對這樣結束感到滿意。”
21年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豆瓣評分是9.0,如今是9.5。這本書在描繪士兵内心時畫出了非常完整的人物弧光,他們反思,他們困惑,不知為何而戰,再向一切開炮,死掉,下一批新兵再來。
書裡有一段寫,兩國打仗讓部長和将軍脫光了衣服拿着棍棒在角鬥場打吧,然後士兵在看台加油。
沒有光輝和英雄,每一個發動戰争的政治家都該下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