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看了电视剧——《潜伏》。一开始看,主要是被翠平的反差感吸引,看着看着,职场剧部分也很吸引人,再看着看着,发现这部剧太悲伤。
保密局的每个人物,都要有欲望,被欲望牵引着,才能做事。马奎和陆桥山的欲望是升官,是获权。吴站长原本也是爱好哲学的有志青年,研究“凝聚意志,保卫领袖”八个字研究了十五年,研究的结果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他的欲望是钱,是对余则成的劝告“去过平静的生活”。我喜欢李涯,他有锋芒,穿衣服也帅,他有“忠于党国”的信仰,看起来很正派,为了党国暗杀学生,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忠于党国”的私欲而害人。余则成自去南京刺杀日伪李海丰,就能看出他的觉悟,李海丰死前问他是“南京的还是延安的”,他说“抗日的”,当他发现了国民政府的虚伪,意识到和平解放是幻想后,改变了立场。余则成的信仰是经过判断,以善良为基础,所以他彻底暴露在晚秋面前后,他仍将她送去解放区,放走地主王占金……
虽然最后几集看的很心痛,但是相比小时候看《亮剑》,已经能够欣赏这类结局了,不写happy ending,生活相比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不再有烦恼”,更会面对这些赤裸裸的现实。
余则成为了他的“信仰”,个人幸福实在令人痛心。左蓝死时,只能“让悲伤地尽量来,但要尽快过去”,与翠平匆匆相见一瞥就是生离。当1950年他在台湾望着自己与晚秋的结婚证,落下眼泪,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会觉得值得吗?编剧把结尾拍得令人心痛,直接升华了这部剧,“太行山的女人”不会哭哭啼啼,翠平的后半生也出不了镇子,只能在太行山守望,他们能把信仰置于个人幸福之后,这实在伟大。只是,有时候信仰真是有毒的东西。
潜伏之小人物刻画的非常好。我很喜欢谢若林,和站长一样,金句频出“这里有两根金条,你告诉我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龌龊的”“乱世就是舞台”“饺子,又见饺子,跟父母永别前的最后一顿饭,就是饺子”。
如果要从整体上挑一位最完善的成长线,我非常喜欢晚秋,“就是忧伤”的晚秋,喜欢“要不是新时代挡了路,做小也就做了”的晚秋。从浮萍般的生活,“死了一回”以后成长为战士,从不知道怎么活,到活出了自己,我相信,她最后一定不再困囿于余则成了,真特么牛逼。我特喜欢的几段台词与晚秋有关(一段余则成劝送绝望的晚秋去解放区,一段晚秋写的普通的孩子劝深海回家,一会做最后摘录)。
回到最初的问题,要拥有什么样的信仰,才能幸福的生活?也许,我们先要定义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幸福。从一般的角度理解,有些人为了信仰不惜放弃幸福的生活,有些人没有信仰,才有了幸福生活吧。
台词摘录:
“你想想晚秋,你站在一列雄壮的队伍里,高唱着战歌,迈开大步,去改变整个中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一个小小的余则成,只是路边的送行者,你挥挥手就过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沮丧吗?无非就是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留恋他就是一种高度近视。有时候看得远一点,不就什么都有了吗?包括爱。”
“老罗我问你,我们刚参加革命的时候和晚秋一样年轻,那个时候我们知道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吗?知道吗?不知道!你知道你战死沙场以后,坟墓上是鲜花还是狗屎?知道吗?不知道!战士都是百炼成钢,她痛恨这个政府痛恨这个时代,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名战士。不值得吗?值得。……这样的人我都爱。”
“下面请听一个普通母亲写给儿子深海的诗,本台最近多次寻找深海,劝其回家,但始终没有音信,希望这次深海能听到,快快回家!
‘儿子,你快回来吧!
妈妈不再需要你的奔波;
听到隆隆的炮声了吗?
那是妈妈呼唤你的心跳,
家里的柴门为你打开,
炕头的油灯为你点亮,
全家的牵挂啊!
是鲜红美丽的窗花!
妈妈为你守岁为你祈祷,
回来吧,我的儿子,
妈妈等你回来,迎接1949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