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裡克和斯皮爾伯格的《AI》給了我些許答案。

其中AI的演變在電影中比比皆是,在屠宰場中,一個臉上是顯示器的機器人對工作人員說到:75年前我可是時代周刊封面人物。回到當下又有那個人類能夠一直年輕75年,這無疑是拉大了人類與機器人的矛盾。約翰遜口口聲聲說消滅智能智慧,但他就是個小醜一樣在機器人垃圾場的地方訴說着自己的誓詞。更可笑的觀衆,被外邊兒童的機器人騙,而人性在這一刻又重新上線,變臉比翻書都快的人們啊。一邊記恨着機器人的仇恨一邊用自己廉價的愛心守住身為人類的最後一點底線。像極了南北戰争。

在今天2023年的最後一月裡,人體的人工智能已經不再是科幻,已經即将成為現實。在2000年後的電影世界裡,大衛祈禱了2000年的時間才換的了屬于自己真正的愛,大衛也在外星科技的幫助下變成了真正的人,這樣的愛是不是對于快餐的愛情太夠奢侈和奢求,導演們對于現實的反映及真實又深刻,而最後人類的消失我也不夠意外,而“外星人”的設定上頗有疑問,他們真是不是高級的機器人麼?

在《泰坦尼克号》《詩人》(岡薩雷斯)等影片中常常在人類最困難時候,神就會出現,一圈人圍繞着Godfather祈禱。大衛的祈禱就像是小孩子的對玩具的祈求,不給我就鬧的樣子,這樣的孩子的天性書寫再了大衛的記憶片中也在慢慢塑造這顆童心,我很慶幸他的這顆童心沒有因為見過社會的醜惡而被侵蝕,反而是這份略顯幼稚的執着成為了他的夢想。這段導演的主旨很明确“堅持不懈,隻到成功”--羊皮卷。但在現實中,人類的多面性和适應性提現了出來。

導演們一邊講述着性本善的美德,但也不否認性本惡。馬丁的塑造我很喜歡,打玩具,剪頭發,你猜猜為啥玩具熊不會飛檐走壁了?而遊泳池的戲份像是專門為後面抛棄設置的戲份,有錢的二代們聚在一起挑事兒,而馬丁的倒下沒有一人出手,和父親們隻救馬丁的行為如出一轍,傳承,是導演對美國下一代的擔憂。

正片我看的很痛苦,因為全都是已大衛視角去講述,大衛的痛苦與觀衆是共情的,這樣悲傷的情緒在最後一刻也沒能解脫,久久的停留在影片之中,想象着2000年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