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畫面,樸實的叙事,樸實的情感。

這是一部足夠真誠的電影,雖然算不上極佳,但是這樣樸實且不刻意的電影,放在現在的國産院線可以說是難能一見。

...

雖然是一部泰國電影,但其實它講的東西跟我們是幾乎沒啥距離的,裡面的家庭是泰籍華人,移民到泰國定居的,電影裡談論的那些重兒親女,那些年老的孤獨,那些隔輩的祖孫情,那些遺産上的争執,可以說這也是大多數華人家庭的現狀,隻可惜在國内看不到這樣的電影。

我一直覺得選了這樣的一個題材,卻沒有去營造刻意的戲劇沖突和做作的煽情是很可貴的,它更多的是在共情的方面着手,隻要你帶入進去或者說你有過類似的經曆,自然而然會被其感觸到。

接下來還是想談談電影裡面提到的重兒親女、孤巢老人、遺産争奪這幾個方面。

電影裡對重兒親女的呈現其實前邊就有,但後邊的遺産分配将這一觀點推向了頂端。

...

“兒子繼承遺産,女兒繼承癌症。”

但我聽到這句台詞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了無數個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性的心聲。

其實姥姥也是生活在重兒親女的家庭中的,她沒得到一分遺産,還被父母指婚了一個糟糕的丈夫,但她在最後卻還是選擇了把房子給了遊手好閑欠了一屁股債的小兒子,而最關心她的女兒卻沒分到遺産。

...

其實我看的時候就在想,為啥姥姥深受重男輕女觀念的毒害,卻還是選擇更關照兒子呢?

一來可能是因為小兒子欠了債又沒個正經的工作,自己死後也沒人再關照他了,所以想最後再留點什麼好讓他不至于過不了日子。

但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傳宗接代的固執思想的侵蝕,覺得兒子怎樣都是自己家的,但女兒嫁出去了就是潑出去的水,所以她還是選擇了兒子而不是女兒。(影片中并沒有談及,單純是個人看法,如不同意見,可以評論區留言)

...

可是沒時間回家陪父母,為何不能接父母到自己家裡住呢?

我覺得原因有倆:

一是子女“嫌棄”父母,就像影片中提到的“老人味”,這種“老人味”我覺得不隻指氣味,更多的是代指被子女嫌棄的原因,是嫌棄他們舍不得丢吃不了的東西嫌棄他們愛操閑心和嘴碎等等很多因素。

二是老人自己不願意,覺得會給兒女添麻煩。

可是一個人在家的孤獨要怎樣慰藉啊?

一周一次的家庭聚餐,換上了最體面最好看的衣裳,卻也留不住兒女多待一會。

“每次過完年剩下了一冰箱的飯菜,要我一個人怎麼吃得完?”

都說要珍惜身邊人,可大多時候到了要分離時才開始意識到這些。

你還記得和逝去的親人在一起的時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