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應該算是我今年看的,最好的國産電影之一。
質量非常令人驚喜,夠好笑,也夠諷刺。
對中國式,或者說東亞式家長制的刻畫入木三分。影片的重點雖然是教育問題,是對孩子的控制,但馬成剛這個大家長,對其他家族成員,比如妻子,甚至是父母的控制,也清晰可見。
對于社會對成功的斷标準過于單一這個點,雖然有些淺嘗辄止,但也有所表現。
最讓我感到難得的,是影片沒有對角色一罵了之。相反,對于他們的行為,對于這種社會現象,創作者抱有相當的理解和同情。
馬成剛為什麼這麼極端?
一方面是,他大兒子因為放縱已經廢了,雖然品行還不錯,但完全是個文盲,既沒有能力繼承家業,也沒有能力自己創造一番事業。而小兒子,眼瞅着又要被長輩溺愛出問題,起碼健康肯定是要出大問題的。
另一方面是,社會現實就是很殘酷的。富裕會受人追捧,貧窮則會被人輕視,馬繼業的同學欺負他撿破爛隻是個隐喻,成人的世界更加現實和嚴酷。與此同時,社會資源也會向有錢有權的人傾斜——連掃地的大叔都感慨,沒點關系,撿個瓶子(賺錢)這種機會,都搶不過别人。
馬繼業并不是一個對于物質無欲無求的人,他也會想要享受,想要給奶奶買大房子。現實中大部分人應該也是如此。而客觀上,不同人生道路,或者說不同職業,買大房子的難度就是不一樣的。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想象。至少現階段是這樣。
如果影片隻是單純把馬成剛定位成一個大反派,把他所有的行為歸咎于愚昧和精神變态,大罵一通,其實是很簡單的——父母控制孩子人生也好;父母把未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好……早就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這樣,影片就會流于片面和單薄,流于單純的情緒宣洩。
父母替孩子規劃未來,能成為一種普遍且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甚至很多曾經厭惡被規劃的孩子,成為父母後也走上老路。不可能是因為大家都蠢,或者都心理變态。
它一定來源于某種社會原因,并且(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
對于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創作者不是偷懶,單純罵一罵,幫觀衆宣洩情緒,而是願意抱着同情和悲憫,去理解這些愚昧可憐的人,理解他們所面臨的現實處境。實在難能可貴。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作家騎桶人老師的一句話,大意是“寫作的最高境界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