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哈蒂是我非常敬重的導演。
但我不喜歡這部片子。
我認為《一個英雄》是對《一次别離》的過度重複和模仿。
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角色類型
别離中納德被動應對流産事件。
英雄中拉希姆被動卷入“樹典型”風波。
人們都在被動應對危機,屬于被動角色範疇。當然,此項符合法哈蒂描寫社會小人物的視角。
二.角色數量
别離大緻有:納德,西敏,特爾梅,納德父親,保姆,保姆丈夫,保姆女兒。其餘第三方有法官,家庭教師,樓上鄰居等若幹。
英雄大緻有:拉希姆,拉希姆女友,拉希姆兒子,拉希姆姐姐,拉希姆姐夫,債主,債主女兒。其餘第三方有監獄長和監獄支部書記,獄友,慈善委員會主任,再就業政審領導,見義勇為司機大爺,金币主人等若幹。
都是7+N,或是7+N的變體。人物數量和功能都在法哈蒂式的可控範圍内(兩者基本一緻,但英雄略多一些)。兩者更大的區别在于:别離中每一個配角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生動的圍繞在主角周圍,卻又不失性格,連本應符号化的法官都帶着人性,他們在演“自己”。而英雄中每個配角都背負着某一種立場,甚至可以輕易的用好人和壞人把他們區分出來。在我的觀感中,除了“好人”司機大爺,其他的各路牛鬼蛇神都稍顯失真,因為他們被符号化和功能化了,喊口号的人常常會忘了自己。
三.主題,矛盾類型,沖突的勾子
都在講小人物與國家的關系。用36種故事模型來看,都屬于第五種:逃離冤罪。法哈蒂的本事在于他會融合兩到三種故事模型于一體,這個後面再說。至少在表層事件中都屬于逃離冤罪。别離中納德面對保姆的索賠,英雄中拉希姆還債風波,兩個故事的勾子都是錢。這三項基本劃定了故事大體的事件,人物關系+時空背景+事件=戲劇情境。近似的人物關系,同樣的背景,同類型事件,所以導緻戲劇情境高度相似。
四.關鍵信息隐藏
别離中孩子到底怎麼沒的?(結尾交代了)
英雄中拉希姆到底是不是設局者?(沒有明确交代)
這是法哈蒂擅用的關鍵信息隐藏術,隐藏的意義有:1增加懸念,2情節複雜化,3延宕高潮。這方面兩部電影都做到了,但我想說别離用的好一些,因為,好的隐藏有兩個前置條件需要滿足:1隐藏的執行者需是一個角色,而非創作者或者劇中某方勢力。2該角色有隐藏此事的動機。在别離中,保姆隐藏真相,并且是這樣一個令人同情的剛剛失去孩子的母親為了撐起這個家而去隐瞞,觀衆很難去責怪她的“欺騙行為”。更絕的是,這個隐藏還在結尾處回到故事主線,并被納德利用,點燃了炸碎人們希望拼圖的炸彈。絕!(至于納德為何不在一開始就使出手按可蘭經的殺招非要等到結尾處,這麼多年過去了,我覺得吧,就像手機屏幕上的挖孔一樣。天才的邏輯也有漏洞,我相信法哈蒂在這一點上一定糾結過,也一定盡力了。)
再說英雄,質疑拉希姆是設局者這個流言從何而來?是債主麼?正常的一個債主為了讓負債者還錢會把對方往死裡踩?如果是這樣,那我猜,法哈蒂導演可能沒當過債主。何況,打人事件後債主還放他一馬,老爺子夠仁義了。唯一有動機的就剩獄友了,那麼,面對這樣的質問:
一個心中笃定胸有成竹的正常人會怎麼辦?一定是直面手機,就事論事逐個擊破。隻有心虛的人才會曲線救國去找失主(失主那條線邏輯更有問題,此處不展開讨論了)。在這裡法哈蒂犯了一個錯誤,他讓人物(拉希姆)的選擇不再忠于人物性格,而是服從了導演的那一盤大棋。更重要的是,獄友(關鍵信息的這條故事支線的核心)并沒有在故事的終點回到主線上,因為,他隻是個工具人,他不配。别離中關于流産的矛盾從頭怼到尾,英雄呢,結尾的焦點已經轉到拉希姆兒子的尊嚴上去了,父子關系突然就搶走了流言的風頭。至此,隐藏信息這條線已經爛尾了。
如果我們分析一次别離的成功,會發現一條規律:關鍵信息需要賦予重要的角色,這個角色可以和主角組成最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人物關系,角色要有隐藏該信息的動機,并最終作用于故事高潮。
五.《套娃》故事結構
法哈蒂的故事非常複雜,分析難度極大。但是,這世上所有的故事本質上都是三幕劇,其他都是三幕劇的變體(根據每個故事特有的氣質,将第二幕進行拆分)。那麼我們試着用三幕劇的結構來剖析《一次别離》,會得出一個圖表(抱歉我電腦用的不熟練):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把《一次别離》分解成三層叙事,每一層都是一個完整的三幕劇獨立體。然後,我們可以發現,1号三幕劇向下恰好是2号三幕劇的第二幕。整個2号三幕劇又成為下一層的第二幕。這種類似于套娃的結構,如果你願意,你的人物關系夠多夠複雜,你可以一直套下去。分層的邏輯一定要從重要的人物關系出發,而且是越往下越重要,你不能随便一個阿貓阿狗都來套一層。我個人覺得120分鐘的電影裡,三層結構已經是極限了,并不是說多就好,大部分優秀的電影隻講一件事。而年輕創作者往往就栽在“深度”這個坑裡了,恨不得第一部電影就把宇宙講明白。那麼,法哈蒂的故事搞的這麼複雜為什麼還好看?
答案在這裡:
我們都知道,藝術的終極追求是“簡“,全世界的電影大師絕大多數走的都是畢加索的路子,越老越妖,一根線一頭牛,看不懂是你的事兒。那麼,法哈蒂為何南轅北轍越拍越複雜?首先,我認為任何形式的南轅北轍隻要做到極緻,都會産生新的藝術效果,甚至達到另一緯度的“簡”。其次,他的招牌不是字面意思這麼簡單,上面那篇文章隻提到“複雜性”三個字,其實我認為,可分兩個層次解讀,第一是叙事複雜性,第二是情感複雜性。達到叙事複雜性類似于織毛衣,相對有邏輯。而達到情感複雜性則難很多,類似于在黑箱中拼圖,也是最重要。複雜的動作必然依靠複雜的情感,沒有人物的情感打底,人物的行動就是無源之水,表層的複雜性就是花拳繡腿(例如某些靠音效支撐的國際網紅大導演,不說了,怕挨罵)。
換句話說,你看到《一次别離》這麼複雜的故事,還不厭煩,是因為每個角色都夠生動,都有情感,他們充沛的情感糾葛恰好在一個平衡狀态上,使角色相互角力,織繪出情感的複雜性。這是法哈蒂高超的技法和天才的創造力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我們隻能來試着分解一下他的複雜,盡量找出其中的規律來。
看看他在三層三幕劇的每一層分别在講什麼?
第一層叙事,納德面臨法律的懲戒,他需要證明他是無辜的,求生存。這一層是最容易外化的矛盾,類型片慣用元素。同時能帶到當下的伊朗社會背景。
第二層叙事,夫妻二人婚姻的分歧,為何要離婚,因為價值觀不同,面對這樣的社會,一個要逃離,一個要硬鋼。什麼樣的社會?第一層叙事裡有。
第三層叙事,女兒泰爾梅試圖挽回這個家,她的家怎麼了?第二層叙事裡有。她真摯的情感影響了父母的情感。父母的情感變化又會影響到前兩層叙事。但歸根結底,泰爾梅這一層,表露的是一家三口割不斷的情感。
如此我們得到這樣的分層邏輯:
又複雜,又有序。
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功能,節奏,表達的主題。
每一層都清晰準确,自成體系。并且能彼此滲透,相互影響。
從社會到個體,從物質到精神,從價值觀到情感,都有了。而且有嚴苛的内在順序,一定是社會事件在最上層,情感在最下面托底(全片結束時也會停留在最重要的情感層,沒有什麼比泰爾梅最後的選擇更令人揪心的了吧)。這就是法哈蒂的“複雜性”,也是《一次别離》繁而不亂的邏輯。
那麼,我們把另一部擺上台面。
我們會發現,主體上是完全一樣的套娃結構。隻是,第一層更複雜,第三層篇幅略少。并且,一二層主題互有重疊。
第一層拾金不昧事件裡,拉希姆一會兒要尊嚴,一會兒要錢,還要工作。賣金币時上一秒暢想美好未來,下一秒就道德上身(人物的重大轉變太過簡單了)。這不叫複雜了,這是性格的模糊。
第二層還債事件裡,拉希姆面對債主時的又卑又亢,加劇了模糊。還了債,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真正的尊嚴,但你卻在還債的路上在意自己步子邁的不好看。并且,債主全程參與集資過程就很詭異,給你還錢你就燒高香吧,還嫌人家這錢來的有瑕疵?總之,這一層就是和稀泥,看不出這一組人物關系的發展和邏輯,以及個體的性格特征,還有最重要的:欲望。我們反觀《一次别離》裡納德的欲望:我不走,我要改變這裡,我永遠是對的,我絕不認慫!觀衆知道他想要什麼,才能和他共情。
第三層美好新生活中,女友帶給他生活的勇氣,才是他計劃還錢走出監獄的情感契機和基礎。是他上面所有行動的源泉。可是這對人物關系被棄置角落,二人沒有對抗,女友對拉希姆的各種做法表現出了微乎其微的反對,而這些反對通通被拉希姆無視。這個男人從上了電視之後就變了,再沒有提過共築愛巢的事兒了。換句話說,這對人物關系其實也爛尾了,也就無法再提供地基的支撐了。
人物情感無法支撐,導緻人物行動線模糊,行動線模糊導緻三個層次中主題重疊不明确,主題重疊導緻叙事的複雜性受到影響,就好像汽車變速箱齒輪亂了。叙事複雜性亂了,會遮蓋住僅存的情感基礎。法哈蒂的劇本向來都是精密儀器,一處亂了,處處亂。
歸根結底,在《一個英雄》問題連成的閉環中,誰來背鍋?我覺得恰恰正是法哈蒂過度追求叙事的複雜性,輕視了情感的複雜性導緻的。情感的複雜性需要天才的創造力,例如别離中納德一家三口,就在情感的強度上遠強過英雄中的拉希姆和女友及兒子的組合。而複雜性這件事,我們需要辯證地看,有些故事适合複雜,有些故事不适合。如果你發現有些角色即便删去,故事依舊成立,那就有問題了。最恰當的狀态,應該是每個故事都找到自己最獨特的結構和氣質,高于類型化模式,這才是電影最大的魅力。這一類故事中,我個人覺得《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就找到了比較匹配的結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橫向對比。
這世上沒有什麼成功學,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套娃這一套好不好使,不知道。我隻知道強行照搬一定會有問題。
六.情境設計的慣性
最後,說點零碎的有的沒的。有沒有一些畫面,或是一些角色的狀态,或是一句台詞讓你覺得似曾相識?
道德的困境
孩子面對質詢
武戲的場所
或者,這最經典的一幕:
我帶着批判和調侃的心态去找以上這些圖,卻在尋找的過程中再次動容。以至于此刻已失去了批評的心情。
抛開與前作的對比和不知詳情的抄襲案,《一個英雄》依舊是一部優秀的電影。隻是珠玉在前,瓦石難當。十年後的今天,《一個英雄》的出現讓我重新審視十年前《一次别離》的偉大,讓我再次贊歎法哈蒂在技法和創作直覺上達到的一種獨特的契合高度。同時它也證明,天才的作品是無法複制的。
雖說所有偉大的作家終其一生都在講同一個故事,以至于我們會看到同一種語法,同一種視聽,甚至感受同一種情感體驗。但我還是盼着能看到他下一部,有新的天才出來。
2012-2022《一次别離》上映十周年了。向法哈蒂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