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一
《乱世佳人》与《飘》这两个名字,《乱世佳人》更适合电影,《飘》则更适合小说。道理很简单,电影需要画面感和冲击力,而小说则着重内涵,需要收敛、含蓄、意味。两者相比较,《飘》这个名字更为上乘。
小说读过没有记不得了,但印象是有的。电影以前看过没有,也记不得了,同样看起来不很陌生。这次看,也是有些粗略并不太专注,尽管如此,感觉还是蛮震撼的——经典就是经典!
按中文、中国人和我个人的思维逻辑,《飘》真的是飘,新大陆南部要飘,故事的背景就是南北战争。再往前追溯,新大陆相对于旧大陆,原本就是飘和飘的结果。女主角的父辈就是从爱尔兰飘来的,女主角整个的成长过程——影片自始至终都是飘的状态。男主角是一个投机商人,相对于祖辈,只是新一代的飘者。战争爆发,男人们飘到了战场上,女人们飘向了医院。女主角的父亲和女儿从马上飘向了天堂。看似没有飘的妈妈和梅兰妮最终飘向了上帝。一切都在飘,所以《飘》这个名字是很有深意的。
《乱世佳人》也不错。还是按照我们的逻辑,影片与其在说佳人,倒不如在讲乱世;佳人是由头,乱世是指向。与其说在叙述人事,倒不如说在阐释神性;故事在人,意义在人性,逻辑具有宗教性。
二
影片《乱世佳人》给人第一印象是爱情片,这没毛病。但是如若真把它当做爱情片就太过简单了。作为经典中的经典,爱情只能是由头或者艺术的表现手法,其主旨肯定不会这么浅显。纯粹的爱情片也难以有如此的影响力。
一般的,看片子读文章,重剧情重情节,爱情故事男女恋情往往容易博人眼球。所以不管电影还是书籍,都不肯丢弃爱情这块肥肉。在《乱世佳人》里,重剧情的观众一定也会得到相当程度的这种慰籍。但对于另外的观众来说,透过剧情,他看到的可能就不只是华丽走心的爱情故事了。
女主角斯嘉丽的口头禅“现在不想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告诉了人们什么,或许不同的观众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她的任性,甚至桀骜不驯,是她的性格。细细琢磨,难道这仅仅只是她一个人的性格吗?没有这样子的性格,怎么会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期待、憧憬和不懈追求呢?最后她说,“现在要想”,没有这样子的性格,她怎么能坚信班瑞德会回来呢?
斯嘉丽的春心,无可怀疑。爱情于她,梦幻一般,只是梦,谈不上什么情字。尽管刻骨铭心,既感人又走心,但是,那不一定是爱,更多的是一个“胜”字在作怪,是她性格使然。她对于初爱的执着,与影片所主旨的人性、责任以及宗教性是偏离的,但与剧情来说是需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加分的。
男主角班瑞德作为投机商人,油而不滑。他貌似花天酒地玩世不恭,其实他很深刻,他知道他自己,更知道他要的是什么,该去追求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他看懂了自己,又看懂了世事,更看懂了斯嘉丽。他喜欢斯嘉丽是真的。他因为知道自己,所以他清楚他的妓女情人是好人,但不适合他。也因为他知道自己又知道斯嘉丽,所以他欣赏她,追求她,甚至愿意为她做出牺牲。正因为如此,在影片最后他毅然离去,要回到他的家乡,去过他想要的“清静生活”,因为他累了。
而斯嘉丽历尽艰难波折,终于得道。她成熟了,不会再飘;她为了爱及真理,将继续不懈,满怀信心的飘向班瑞德。
三
《乱世佳人》的背景是南北战争,战争的双方都是漂洋过海来的,原本兄弟、家人、亲戚、伙伴。因为政见、利益的分歧和争执,走向了斯嘉丽最不想要的战争。战争的灾难,当然满目疮痍。战争的后遗症,一定大伤元气,受到伤害的永远是平民百姓。或许,影片对战争是抨击的,但是影片对新大陆的统一暗含着认可。
如果说班瑞德和斯嘉丽对应着南北双方,或许只是臆测,肯定有很多反对的人。但是,除了这两个人,还有那个角色能够代表呢?最初来新大陆的祖辈们,如若没有个性,不投机,不桀骜不驯,不逐利,不坚强,会轻易离开故土吗?
西方向来习惯悲剧,因为悲剧更有震撼力。故事的背景是战争,故事的主人公从头斗到尾,以班瑞德的离去收场,这够悲剧的吧!班瑞德走后,斯嘉丽一改“现在不想了”的习惯,她要想,她坚信她会得道班瑞德的。这是影片的伏笔,既回避了大团圆的结局,更暗示了南北战争的合理性。不管有无道理,我是这样理解的。
四
如果说斯嘉丽和班瑞德代表的是新大陆白人移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话,那么艾希力就是白人移民绅士风度的形象,斯嘉丽的妈妈和梅兰妮则可以说是新旧大陆宗教文化的完美展现了。
艾希力面对斯嘉丽的撕扯烂拽,经受住了任何一个男人难以经受的考验,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定力问题,更是英国绅士文化的象征。修养是可能的,但很难一朝一夕就能奏效,也很难经得起长期不断的猛烈炮火。绅士文化是一种基因,是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骨子里的。如果换成法国移民的后裔,情况就很难想象了。
影片中需要与主角同等考察的应该是梅兰妮。梅兰妮在影片中以最为完美的形象出现,美、善良、宽容、爱,再多的誉美之词用在她身上都不为过。有人说,她对斯嘉丽的爱,源于斯嘉丽是她的弟媳妇,我却不这么看。前方开战,老公在前线随时有受伤牺牲的可能,她带着身孕去医院工作,在她的心里,任何一个伤员都是艾希力。这叫博爱。临近生产,斯嘉丽和黑人小姑娘要叫医生来接生,她不让,说不能耽误医生救伤员。这是无私,即大爱。她身体不允许再生育了,却要为艾希力继续生孩子。这是尽本分。她要死了,却把她的小儿子和丈夫托付给对她的情敌。这是信任。一句话,梅兰妮是高贵的。她走了,将与上帝同在。
还有那位老医生,他有分寸,知道轻重缓急,在梅兰妮生产和伤员救治的问题上,懂得如何取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那位黑人妈咪,尽管是黑人,但她的身上尽显的是人性的光辉。应该说,妈咪在影片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儿。她侍候了泰勒三代,尤其是三代女人。她本低贱,缘由她的肤色和出身,但是,她最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她的本分和她的灵活,她的一贯与坚守,她的不离不弃如果感动我们的话,小邦妮去世前妈咪的那连续的三句“不合适”“不合适”“不合适”,绝对是影片角色的“最合适”。简单的说,妈咪就是中国版的“名丑”抑或“黑包”。同肤色的百里茜虽不怎么讨人喜欢,但她可以代表年轻时的妈咪。可以像斯嘉丽一样的坚信,百丽茜完全可以成为妈咪一样的人,前提是没有战争的话。
五
前面,说了不少的题外话。最后再说几句。
1任何事都需要规则。黑人在田地里到点下工,“收工了”只能由代工喊才算数。
2公正与道德难于相融。为了生存,斯嘉丽以及黑奴的一些所作所为,不需要公正和道德去评判。
3感情用事的代价是很大的。斯嘉丽一厢情愿一往情深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结果可想而知。庆幸的是她没有受到哄骗。
4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修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文明的冲突要正视,文明的差异同样需要正视。黑白有主仆,南北有战争,世界需要长期的大融合。
5人性即使经不起检验也完全可以见证。在《乱世佳人》的每一个角色里,都可以寻觅到人性的真善美,包括那个因为抢劫而被打死的“北方佬”那里。看不到,或许是没有去或者被挖掘。
最最后就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cp]
飘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