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報

路演

從看完電影那天就想寫一寫感受。但是好像隻是一團火在燃燒,我跟朋友家人分享,我一遍遍回想電影中的情節,但是好像又無處下筆,不知道該從哪開始講述。

  可能是因為每個大人都是從青少年走過來的,即使我們自認為“健康”,都好像有個自己在某個年齡偷偷地舔舐傷口。就像影片中閉國錦的鞋帶,那個小小的男孩子絕望地盯着散開的鞋帶。但是幸好,在醫生的幫助下,他終于教那個不會系鞋帶的小男孩系上了鞋帶,倔強地說着“我想變成正常人”的男孩子終于回到了學校,可以繼續他的人生了。

  影片中鄭毅教授展示的數字觸目驚心,随着社會的發展,中國人對于生理健康越來越重視,生病了及時就醫,但是對于精神類疾病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特别是對青少年的。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小時候最大的渴望就是吃好喝好,所以對自己的孩子,首先就是滿足他們的衣食住行,但是對心理的共情卻少之又少,我并不覺得這就是家長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家長們甚至老師們從來沒有相關的知識獲取途徑,即使讀過幾本如何養孩子的科普性書籍,即使上了幾節心理的課程,回頭卻發現現實與那些教材完全不同。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所以隻能憑借經驗來判定“頑皮”“搗亂”“不好好學習”。甚至因為病恥感,社會對精神類疾病簡單粗暴地定義為“瘋子”而出于對孩子的保護或者對臉面的保護,拒絕帶孩子就醫,甚至對孩子進行更深一層的精神虐待。

  我曾經看到過很多新聞,關于“戒網瘾學校”關于“國學培訓學校”,送進去“不聽話的孩子”就可以收獲一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或許有很多家長是為了偷懶,把自己沒好好教育孩子的鍋甩給孩子自己,單純是為了自己受益。但是也有很多家長是隻能找到這種途徑吧?當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詢問老師和其他家長也沒有結果,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的時候,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肯定是會搜索一下相關的信息。但是當接收到的信息是隻要送孩子參加一下這種“培訓”,孩子就“變好”了。就像那些尋求治療卻被黑心醫院騙走救命錢的患者,就像家庭貧困努力求學卻被騙子騙走最後的積蓄的學生。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被摧殘,一個家庭也被摧殘。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好像非常喜歡“比慘”,當你說你覺得心裡不舒服的時候,就會有人說“你還是閑的,看人家XXX比你更辛苦”。當你說你想休息一下的時候,就會有人說“要赢在起跑線,你落後了别人就趕上來了”。于是大家都匆匆忙忙。這種匆忙從成年人傳達到小孩子身上,當一個孩子說自己累,就會被說“你有什麼好辛苦的,我們工作更辛苦”,當一個孩子實在是承受不住壓力選擇絕路時,他想的是什麼?或許隻是“我想休息一下”但是大家隻會說“這個孩子不會體諒父母”“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真差,像我們當年XXX”但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升學的壓力并不比工作的壓力更小,焦慮逐漸變成一種“時髦”,有些人拿焦慮來賺錢,家長的焦慮又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影片中的閉國錦患有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但是直到自己要求治療的時候才确診。實際上ADHD本來就是一種兒童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大家普遍認為,多動症長大了就好了,因此錯過了治療時間和治療機會,實際上許多成年人的注意力不集中,都是因為之前的病症被掩蓋,就像閉國錦一樣,因為聰明所以找了一些“竅門”來幫助學習,随着課業增加,這個問題才逐漸顯現,但是老師家長因為缺失這方面的知識,所以誤判為“長大了光想玩”,卻無法看到這一情況背後是孩子多年來“維持正常”付出的努力。像閉國錦這樣的孩子有多少呢?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無論是找竅門還是找老師家長表露心意,都是孩子們在自救。

  回歸到這部影片,我覺得遇到的一個觀衆說得特别好“恰到好處”。我們都知道,像這種紀錄片,特别是精神疾病的紀錄片拍攝起來有多困難,需要獲取醫院學校患者及家屬的同意,什麼可以拍什麼不可以拍,什麼可以展示給大衆什麼不可以,要選取怎樣的故事和案例可以引起觀衆的關注和共鳴,這裡面有太多太多的困難和挑戰了。電影的主線是閉國錦的求醫到回歸校園,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治療都是簡單的,影片最後曲醫生還在回訪和取藥,如何讓患者真正好好地度過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和在醫院裡進行短期治療同樣重要。因為時長和題材關系,所以在這個片子裡許多重要的東西都是以幾分鐘的鏡頭呈現的,比如鄭毅教授的幾次講座,比如醫院裡值夜班的場景,比如醫生們的溝通。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們可以順着這些情節深挖下去,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和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面臨的問題。所以才說這個電影“恰到好處”,可以給患者和心理學領域的從業者更大的信心,可以給我們這些不了解的人一個了解學習的機會,可以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根源上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在意識到心理出現疾病時可以及時就醫,同樣也可以讓很多心理亞健康的人放松,尋找一些可以纾解情緒的方式,而不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恐懼和壓抑中惡性循環,從心理亞健康演變為精神疾病。

  其實非常幸運能在影片上映之前看到相關信息,非常幸運所在的城市有排片,非常幸運地遇上田豔導演和郭菲制片人的路演現場,聽大家的交流互動。我的感覺是影片之外有更大的世界,觀看影片的時候我可以聽到大家的啜泣聲,交流的時候聽大家的講述問答,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意義,就像海報上的照片,那扇窗外就是清晨,窗内是大家的陪伴和支持。影片的底色并不是痛苦絕望的,而是充滿希望的,晴朗的天空,洋溢着笑意的臉龐,都像是清晨的陽光,終将灑在每個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