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在醫院大樓。
隻聽一聲怒吼——
把褲子脫下來!!!

唰唰唰。
你從未見過如此滑稽之場面。
一堆男孩當場扯下褲子“挂空擋”。

随後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手術室。
傳出殺豬般的大喊:
救命啊!!!

這是在幹啥?
别擔心,不是制造小太監。
而是給小男孩們割包皮。

雖然也不是多嚴肅的事情。
但醫生的形容還是讓人笑到頭掉。

你把這句經典台詞用在形容組團割包皮的小孩身上合适嗎?
小孩:你看我像開心的樣子嗎?.jpg
這麼歡脫,還不快來看看——
《你好,兒科醫生》

作為一部醫療類紀錄片,《你好,兒科醫生》确實特别。
其他醫療紀錄片都在一水兒地沖擊淚點。
哪怕隻是平實地跟拍,都能讓我們鼻酸不已。
因為醫院本身,就是個盛滿了人世悲歡離合的地方。
但《你好,兒科醫生》的鏡頭卻是對向半大孩子。
小孩子們的童言無忌,分分鐘達成破涕為笑成就。
你看這群割包皮的。
上手術台前,叫得比隔壁菜市場的豬都兇。
做完手術,嘿嘿一笑:
舒服!

仿佛剛剛渡過重要一劫。
小腦瓜子裡的弦再一抽,手術床還沒下呢,就抱怨自己“術後不适”了。

也不知道哪裡學來的話。
你看把醫生們樂的。
要不是手術已經完成了,非得擔心他們手抖不可。
割包皮的小孩還能和醫生拌拌嘴。
更小的孩子則非常依賴他的“專屬白大褂”。
打針都非得要手術醫生親自動手。

畢竟,手術台上溫溫柔柔和你聊天。

手術台下眉眼彎彎和你讨論小豬佩奇。


這樣的醫生,成年人都要怦然心動一下吧。
可惜最後還是護士姐姐手起針落。
小男孩隻好咬着牙和叔叔友(sheng)善(qi)道别。

爆笑有之,哭笑不得有之。
當然也少不了氣得發笑。
這回不是小孩,而是家長。
家長究竟有多熊?
接下來歡迎收看《工作之後我高血壓了》。
第一位,知錯不改,下次還敢。
小孩發高燒被抱進診室。
醫生看他滿頭白糊糊吓了一跳。

一問才知道,是孩子奶奶給她塗了雞蛋白。
美名其曰:土方子降溫。
醫生:

奶奶一邊說着孫女已經燒到40℃,一邊堅持:雞蛋清就是能降溫!
好家夥,40度人都要給燒傻了,何況是小孩。
這不是耽誤治療時間嗎!
但奶奶可不管,雞蛋清降溫效果不明顯而已,這不送來醫院了嗎,趕緊給她治治,我還忙着擦鞋呢。

醫生對她強調,持續高熱會影響孩子的細胞功能,以後比起試土方子,還是得趕緊上醫院治療。
奶奶不耐煩站起身說着知道了明白了,卻在不停整理東西。

醫生怒了:你這家長到底有沒有在聽!我剛剛說的你知道要怎麼做嗎?
奶奶:

很好,氣勢沒輸。
就是孩子可憐了點。
這其實是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縮影:
迷信+固執。
火沒有燒到眉毛,就絕對不承認自己有問題。
土方子大軍裡,不僅有老年人,也有中年家長。
不到兩歲的孩子反複發燒,媽媽選擇在家手動給他刮痧。
???

還是在孩子有高熱驚厥病史的情況下,不備退燒藥,先來刮刮痧。
很難不對着這種家長狂歎氣。
這個小朋友就直接把抗拒寫臉上了,瘋狂拒絕媽媽的靠近和道歉。

為啥?
媽媽手舞足蹈地給解釋。
嗨呀,我太大力了!


合着直接把女兒的脖子給抓脫臼了。
還是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不對勁的。
太慘了太慘了……
還有個寶寶被魚咬的。

媽媽說,我也是無聊。
看到小孩子站在池邊,就把他的手按進池子了。
結果被魚咬了好幾口。

寶寶:天空是蔚藍色,窗外有千紙鶴
這些家長真是各有各的熊法。
我看制作方們可以來個素材再利用。
幹脆整理出個《奇葩病患家屬大賞》好了。
和家長的“不懂事”形成鮮明對比的。
是有的小孩“過分懂事”。
這個8歲的小男孩,患了先天性膽總管囊腫。
做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醫生根本想不到,他會在手術前悄悄跑來辦公室,問他:
動手術需要多少錢啊?

問這個什麼意思?
貴就不做了,因為我媽媽一天上班隻有幾十塊錢。


看得人鼻頭一酸。
小男孩被哥哥告知,做次手術要花費12萬。
在他的認知裡,甚至無法計算出,媽媽需要賺多少個幾十塊,才能賺到12萬這個天文數字。
醫生很是心疼他。
在媽媽眼裡,這是個很堅強懂事的孩子。
她可以自豪地說出自己的小孩比同輩的其他人更能分憂。

卻從未想過,童真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一環。
因為他要“堅強”,所以重病的征兆被視作普通的腹痛。
“男子漢忍一忍就過去了”的一句話,讓他錯過了早期治療時間。
正如醫生所說。
成長過程中,要給小孩子一定的苦,但沒必要一直強調要堅強。
讓孩子太過懂事,不過是家長的一種自私。

發現了嗎?
《你好,兒科醫生》看似是在拍醫生與生病的小孩。
實際上期期都在透過這些小孩,去記錄那些“失職”的家長。
所有職業都有入門測驗,但成為父母卻不需要任何考驗。
視孩子為炫耀工具,卻忽視了孩子也是個獨立個體的家長,不在少數。
醫院接到一個下體重傷的男孩。
情況緊急到需要馬上手術,否則很有可能威脅到尿道健康。

醫生按流程詢問受傷過程。
患者媽媽的一句話給他講懵了:
直接踹,猛踹。

醫生試圖朝一個正常的方向去理解,問她,是不是打算踹屁股,失誤了。
這個媽媽一臉平靜地表示,自己就是朝着下體踹的。
???
這是你親生的兒子嗎?
再問原因。
竟然僅僅是因為要給他一個教訓。
希望他别動不動找理由請假不去上課。

所以是小孩太貪玩導緻的嗎?
“小孩本性愛貪玩”的開脫先等等。
看看媽媽給他制定的學習日程——

早教、英語、美術、平衡車、鋼琴。
一個3歲的小孩,一天竟然要上5門不同的課程!
這根本不是小孩貪玩,是小孩在掙紮求救。
等到要上手術台,媽媽一邊着急,一邊還是在問:
麻藥影響智力嗎?
麻藥影響生育、結婚嗎?


還是沒有想過問一句,小孩痛苦嗎。
恕我直言,你的心疼,一文不值。

還有一個沒有拍攝卻隐含着的問題:
父親的缺位。
在孩子媽媽一臉悔意的畫面裡,總是能看到這樣的彈幕:

以孩子懂事為驕傲的媽媽身邊,猛踹下體懲治孩子的媽媽身邊,都沒有丈夫的身影。
我們不對他人的家庭妄加揣測,卻忍不住想到。
難道孩子隻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嗎?
喪偶式育兒在生活裡并不少見。
爸爸們的推脫總是伴随着許多理由:
要掙錢、我不懂、不想管……
而又因為較少參與帶娃,即便有些父親有那個心,也沒那個力。
孩子受傷,爺倆都一臉驚恐,生怕被孩子他媽怒錘。

《你好,兒科醫生》裡,沒有給出這道考題的答案,也給不出答案。
醫生可以救人,也可以話裡話外敲打家長。
但醫生無法強制要求家長對孩子負好責任。
他們隻能盡可能地安撫好小孩的情緒。
讓孩子們卸下防備和僞裝,樂觀積極地治病。
但,怎麼成為一個及格的好家長?
也許每個父母,甚至是整個社會。
都該好好想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