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最早的粵語片,感恩舊金山華宮戲院,感恩香港電影資料館,得以大銀幕欣賞此片。三十年代的粵語明顯與五十年代也有很大不同,更不用說今天。

陸慕貞兩次出走,第一次為救夥伴,獨身去到省城讀書尋求進步。十八歲開始繼續讀書三年,遇到吳尚志,被虛假的愛情沖昏頭腦,發現他隻不過和之前的阿哥和老爺一樣。而丁佩芬是舊女性,作為對比,她覺得生是吳家的人,死是吳家的鬼,不惜自盡。于是陸慕貞帶着吳家不要的小女兒吳秀華回到女子學堂,努力奮鬥二十年。之後又是遇到虛情假意的有錢人,強逼吳秀華與其結婚。遂立下決心,第二次出走。大不了再奮鬥二十年!結尾,衆女子坐在船上,說道,唔知我哋以後會唔會幸福呢?開放性的結局,前途未知。

想到八十六年前的一部電影能如此思想進步,不禁感歎如今。

後面兩段閃回,女性的奮鬥史由掌權者叙述。

中間出現了十分鐘左右的粵曲《昭君出塞》,實在和後來的電影不大一樣。何思穎先生說當時觀衆更喜歡看粵曲。這讓我聯想到印度電影的歌舞。

摘錄一段李绮年的介紹:

李绮年(1914年-1950年11月4日),原名李楚卿,籍貫廣東省,活躍于1930年代至1950年代的粵劇豔旦及電影演員。
1932年為了見她的偶像阮玲玉小姐,曾到上海市獨自生活一年,每天的工作,隻是看阮玲玉的電影及“聯華公司”的電影。回港就進入電影工作,李楚卿最初以藝名“李绮蓮”,然而宣傳部李芝清先生筆誤成“李绮年”,李楚卿遂沿用“李绮年”作藝名。

其實粵曲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很大。估計廣東人、香港人從小都會聽粵曲。許鞍華的電影就經常出現粵曲。關錦鵬在《男生女相:華語電影之性别》中也提到粵劇。任白等人的影響深遠。《帝女花》《鳳閣恩仇未了情》《紫钗記》 《牡丹亭驚夢》都是經典劇目。著名的編劇家有南海十三郎和唐滌生,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廖俠懷、靓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關德興、羅家權、陳皮梅、芳豔芬、餘麗珍、鄧碧雲、麥炳榮、任劍輝、白雪仙、紅線女、羅家寶、龍劍笙、梅雪詩、郭鳳女等等。他們都與香港電影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