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開始看的時候就發覺這部劇有問題,秉持不吐不快的原則,想多說幾句。然則看到短評裡有說,才看了多少就給差評,這種就是黑子。想到某作家說臭雞蛋難道要吃了才知道臭嗎,看一下聞一下就知道了嘛。不過基于對這個群體的關注以及對物種多樣性的尊重。耐着心子等到結束才說。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首先來說,這部劇是編劇,制作人等主創團隊的主要失責,既是主創團隊狹隘的必然所緻,也是創作能力流于俗套的典型性表現。最直接的就表現在二創人物上。彭玉蘭,沈家第二代,公婆等都是二創。然後每一個臉譜化的形象背後都是一個“老的老的不靠譜,小的小的不着調”的故事。一個老太太為了追老頭買蕾絲内衣,還當常服穿出門。另外一個老太太還讓她把衣服紐扣開低一點。所以我一直覺得,男性的世界裡女性都是相對美好的。而女性眼裡,女性的豐富性都是物化的,世俗的,反智的。至于沈家二代則是更加好笑,梅婷演的角色,最後依舊是要在職業尊重和家庭認同的兩條線索獲得認可才能完成自己一個人的救贖,也就等同于編劇的認知裡,家庭主婦是不需要被認可的,也不是一個可以被認可的社會分工。第三代,則完全是用傳統母系眼光寫的新一代兒童,竟然在孩子的表演細節裡看到了油膩。

價值觀缺失的道德淪喪
另外編劇還有一個細節也反應了價值觀的問題,在小說中呂原是個老幹部,人物形象氣質皆不是電視劇裡的這樣,也許編劇為了凸顯某種所謂的人物反差,将角色變成了一個“工人”,而編劇的認知裡工人就是傻大黑粗,就是為了上位給老頭下壯陽藥的低俗角色。這是對工人最大的侮辱。另外關于沈青,很可惜,低俗的編劇自然是會把低俗進行到底。精神出軌。一部以老年人感情為題材的電視劇裡,必須要硬塞進去出軌,親子,職業尊重等才能完成一個電視劇的編撰,本身就是編者思考力不足和低俗化的表現。至于其他各種狗血劇情,什麼自殺,心梗等等。總之劇必須是狗血的,配角是必須要挂一個的。最後在包餃子style的氛圍裡完成和解。但是我想說,一部好的家庭劇,首先,劇裡不應該有一個顯性被譴責的對象哪怕精神出軌。其次,每一個角色都在用世俗化的方式表達着自己的善意與愛意。最終,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和認知矛盾造成彼此差異,然後各自完成和解。從古希臘戲劇到叔本華藝術觀念無不如此。這不是掉書袋,這是某種藝術的精神。

佟大為的面癱是病
再來說說表演,張國立的表演痕迹我覺得在紀曉岚時代就定型,痕迹明顯。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的是他在我這一輩子中的的表演。此次出演四平八穩,但是邬君梅逃婚那個戲碼裡,他那段台詞是讓人出戲的,這裡面也有編劇的責任。許娣演的太吵了,太吵了。人物是不立體的,是沒有細節的。梅婷我覺得演的不錯,但是佟大為太差了,在整部劇裡貢獻了大量面癱式表演。舉一個例子,梅婷在給佟大為貼膏藥時念着“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觀衆們可以看看那時候佟大為的表演,是沒有表演細節的。然後所有的台詞,都像小品演員的狀态。特别是在台詞的語氣處理上,油膩,刻意。

這部電視劇有好的地方,我認為也是有的,就像短視頻平台上展示的某一些片段,某一些鏡頭。然而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又更加表現出我們的很多電視劇創作團隊,其實是短劇水平嗎,依此類推回想這部劇,我突然想,如果拍成短劇的确也許會更好。是的,拍成短劇才是這部劇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