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詞

“不是那樣,你應該斜着砍”

“時間過得真快啊,我們老了”

“你隻能看見一點點天空,房子裡黑乎乎的,在伊斯坦布爾(原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生活很難的”

“如果我把他放在口袋裡40天又不破的話,你媽媽就會說服我爸爸給我買隻音樂手表”

“我們找那麼多人說情,才幫你找到這份工作,那麼多人想得到這份工作,為什麼你連個理由都沒有就放棄了”

...

...

...

...

...

...

...

...

...
筆者

先說背景,從陸慶屹導演的《四個春天》來的,作為國内首部公映的家庭紀錄片,多年之後我仍記得陸導一家人其樂融融茶前飯後的文娛生活,還有悼念姐姐去世的沉重片段,國内這種題材很鮮見,因涉及私密,可是當他放映出來,我們發現又總能從找到中國家庭的縮影。

再說内容,在令人煩躁不安的五月裡,老父親為28年的白楊樹擔憂、兒子棄工做起了返鄉拍電影的夢、小侄兒要保證雞蛋40天不碎來換取音樂手表、母親看着錄像帶黯然神傷自覺年事已高……手法紀實平鋪直叙,活像賈樟柯和馬基迪、鏡頭隻在母親眼角的皺紋上用了特寫,其他更多是平視、全景來平鋪直叙這個夏天的故事

最後淺談,這類電影無論國内外,大都通向“人生”這一主題,刻畫小人物的膽戰心驚來講述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民現狀。哲學家說如何評價一個社會的好壞?要去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富人的生活大相徑庭,窮困的家庭各有不幸。與其說錫蘭在緻敬契科夫,不如說他們倆都像托爾斯泰一樣,在用現實主義真實的描寫人民的炎涼,這樣的大家是值得令人敬重的(雖然我看的時候确實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