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依賴巧合,但巧合在現實中發生會更美妙,就好像...提前下載了電影預備高鐵四小時,坐定後鄰座的男生轉頭問我“你是yms嗎”,原來是五六年前有過一“程”之緣的(朋友的)朋友,于是我和他分享了耳機和電影;剛好是這部電影。

愛在黎明破曉前,或許有一點浪漫過頭,到日落黃昏時,兩位主人公都沒有為了這點沉澱了九年的浪漫停滞不前,他們各自不斷追求着也擁有着新的感情,是同床異夢的表面婚姻,是獨立與愛的天人交戰,是最最俗套的現實主義故事,即使是品嘗過浪漫盛宴的兩個人。

但那一夜,寫成傑西的書和席琳的歌,吸引傑西宣傳了整個歐洲輾轉到巴黎做最後一站,也讓席琳為一幅海報赴約,他們依舊是會為了短暫的契合就下火車的浪漫信徒。

我喜歡電影的節奏,情節的推進、場景的更換,每一分鐘都好像對應現實的時長,我隻是在旁觀兩個最聊得來的靈魂。他們之間當然是愛情,那身份就是愛人吧,全世界第一号的衛道士都不該在這個時候試圖讨論“責任”話題來打擾大家。傑西一邊是準點起飛的飛機,一邊一步一步追着能再一起走一程,再說一些話,再聽一首歌,再喝一杯茶,很像我和朋友拖延着不想挂電話,你送送我我送送你不回家。我甚至想過結尾,席琳會陪傑西上飛機嗎,傑西會留在巴黎一夜嗎,于是我知道我輸了,因為結尾比我想的好得多,“你要錯過飛機了”,“我知道”。

為了這句“我知道”,我要固執地認為這是更過頭的浪漫,我身處現實之中,甚至飛機就停在那裡,我都知道,但我隻願意能多和你待一會兒;如果知道這是最後一面,我還是願意和你聊宇宙聊哲學,而不是不停地做愛。

記錄席琳的一句話,我可以靠自己獨立地過我想要的生活,但我也需要一個人來愛我。

最後:如果加上我的高鐵私人體驗,這部電影會對我來說更特别。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會把“浪漫”和“愛情”分開的人,我會在任何身份的人身上感受到浪漫,好吧這種東西就是很對我的口味,也許夢裡會有巴黎聖母院,有一個在戰争中因為美而忘記按下炸彈按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