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後的小憩時間,我打開了這部20分鐘的影片。打開之前,我沒有想到會這樣受觸動。這是一部很私人的影像,導演和他的媽媽的故事,一些細碎日常的膠片記錄。我覺得要把這些私人的影像拍出來,然後放在世界那麼多人面前,其實很需要勇氣。我也看到了一些友鄰說,導演的媽媽會怎麼看待這部影片。但我依然覺得,這些真的感情,真的故事,是有力量的。

漏光在膠片上搖曳着噪點,打開了回憶的序幕。溫情的畫面後的聲音,卻是母親對他性取向的質疑。

“别人結婚生子,你呢?”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中國式出櫃故事,充斥着“光宗耀祖”、“親戚”、“面子”的字眼,也是很多人面臨的困境,這是愛啊。上一代人在他們的認知裡被迫抽離出來,要面對自己付出的愛最終收獲了他們所認為的罪惡與羞恥,但是他們依然愛着自己的孩子,希冀着有一天這個“噩夢”會結束,不必再向其他人遮遮掩掩,繼續看着自己的孩子“成家立業”,然後“光宗耀祖”。

但這個影片的情感流動卻微妙地将鏡頭轉回了他自己的世界,他現在是怎麼樣的,認識了哪些人,如何從故鄉到新的地方,如何與朋友以及男朋友相處,如何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串起了他成人後的世界。然後再轉回故鄉,看看他曾經成長的地方變成了怎麼樣,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人,讓他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勾勒出了“我是誰”的困惑。

“我怎麼生出了個怪胎……”

畫面一轉,是媽媽現在的樣子和她年輕時的樣子。兩代人的矛盾與羁絆之處就在這裡,我們很清楚媽媽付出了多少養大自己的孩子,也知道她有多高的期望,我們也并不希望讓她期望落空,可是我們沒辦法做一個的假的自己。的确如此,自己在自我認同時有多掙紮,父母所經曆的難受更甚。

我時常也有與導演相似的感覺,似乎在“成為另外一個人”,母親也覺得,他成為了“另外一個人”,不再是那個乖巧的、可愛的、聽話的小孩子。影片最後三分之一的地方,沸騰的聲音、笑聲、哭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隐喻。笑與哭,構成了生活中“沸騰的沉默”。

“為什麼你小時候對我那麼好,那麼乖,那麼聽話?為什麼?是我錯了嗎?”

母子在這裡共同抽泣的時候,我的雞皮疙瘩已經豎起來了,雖然沒有出櫃,但已經無數次想象這種場景,是恐懼和擔憂。而看到這裡,我卻覺得這是母子倆的一次可貴的共情。

“你沒有錯,媽媽,你沒有錯……”

對啊,誰錯了呢?誰都沒錯,這個殘酷的事實讓我有點喘不過氣來。于是畫面上就出現了一段水下的影像,光從水面上折射進來,水波粼粼,人在水中難以呼吸,追趕着前方的父母。愛、不解與和解,可能就是這樣,盡管很難,但還是要去做。母親老去的樣子,也像一個小孩。重新認識與和解,是我們幫父母完成的第二次成長。

祝福導演,也祝福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