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一下夏洛特與伊娃這對母女的愛恨糾葛。
夏洛特是著名鋼琴表演藝術家,與丈夫育有兩女,伊娃與海倫娜。不幸的是,海倫娜先天就有疾病。在伊娃童年時期,母親夏洛特因為忙于去全世界各地巡演,經常不在家,即便在家也幾乎都在練琴,和女兒沒啥相處。女兒渴求母愛,且視母親為榜樣,希望自己和母親一樣外形美麗,擁有藝術天賦,隻可惜自己外表平凡,資質平庸。母親對伊娃隻是冷漠的話,對病孩海倫娜是直接不聞不問。
母親出門巡演的日子裡,伊娃隻能在家和父親無聊度日。有一階段母親甚至和情人私奔,八個多月沒有回家,伊娃隻能和父親一遍又一遍讀着母親的信,在她不會回來的惶恐中度過。好在母親最終還是回來了。
後母親因背部受傷,演奏受到影響,不得不回歸家庭一段時間。這段本該是母女相處的溫馨時刻,卻因為母親對女兒的高要求和控制,變成了女兒的噩夢。女兒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對,處處達不到媽媽的要求,戀愛懷孕被母親逼堕胎更是讓母女關系惡化。
推測後面父親去世,母親再婚,伊娃也長大成人,那時候海倫娜病情不算嚴重,由伊娃照顧。某一年複活節母親與繼父來和倆女兒共同過節,卻因繼父與海倫娜發展出暧昧關系而變成不堪記憶。後母親與繼父先後提前離開,海倫娜病情變得更重,被送入療養院。
伊娃先與醫生訂婚,後因肺結核解除婚約,後又遇到牧師丈夫,過上平淡幸福的生活,生了兒子以後終于讓自己獲得了愛人的能力,可惜兒子又意外夭折。在伊娃生兒子和兒子夭折的時刻母親都未出現。伊娃把海倫娜從療養院接到自己家親自照顧,後聽說繼父去世,遂寫信給母親,邀請她來小住,在此之前母女倆七年未見。
母女見面才是電影的開端。伊娃沒有告訴母親她接了海倫娜在自己家住,母親到達後錯愕又抗拒,但還是在短暫的與海倫娜的見面中表現出慈母的樣子。伊娃與母親表面上母慈子孝,實際上想用海倫娜激起母親的愧疚,并且在母親的一次深夜噩夢後,展開了對母親聲淚俱下的控訴。在這場母女夜談中,往事一一浮現,女兒認為母親從未愛過任何人,而母親說起自己童年也未曾從父母那裡感受到溫情。母女最後不歡而散,母親又踏上了巡演的旅程,而女兒最後寫信給母親道歉。
整本電影幾乎全是對話,兩位女演員高超的演技讓這話劇般的電影震撼人心。母親夏洛特确實是個冷血又自私的人,在她眼裡,隻有自己和鋼琴。兩個女兒過得好不好,是否需要她,她完全不在乎,甚至希望自己的病孩海倫娜早點死掉。伊娃甚至問出:女兒的不幸就是母親的勝利嗎?
我看這本電影的第一感受是,鋼琴藝術家一直要巡演不着家這似乎也是沒辦法的事,所以這種藝術家就不該結婚生子,害人害己。
然後我突然想到,記者隻會問女性成功人士,你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我們固然不該用2025年的思想去judge1978年的電影,可是我還是忍不住覺得,如果夏洛特是個男性,這一切還是問題嗎?
這個電影裡有個面目特别模糊的角色,就是伊娃的父親。在她不多的描述裡,似乎父親也算是個慈父,至少經常在家,起到了陪伴的作用。家裡看着經濟優渥,也有保姆仆人,伊娃小時候至少衣食無憂,隻是寂寞又焦慮,極度渴望母愛,可偏偏母親要麼不在家,在家就是對她高标準嚴要求,隻恨自己女兒不像自己那麼出色。
但如果性轉一下,不着家,幾乎是事業成功男性的基本操作,配偶與子女往往會對此表示理解。而他的不着家似乎也不會對孩子産生什麼心理影響,因為大多事業成功男性,都标配一個賢内助。他的孩子不會缺愛,渴求父愛不得而痛苦,怨恨父親的事業奪走了他,反而會崇拜他,為他感到自豪。父親偶爾出了個軌又回歸家庭,一定能獲得原諒,根本不是啥大事。把病孩丢給保姆或者療養院,隻要還在支付費用,更是不離不棄的好父親了。
隻可惜夏洛特作為成功女士,并沒有一個好的賢内助,所以他們的女兒童年是個悲劇。如果伊娃的父親能夠在她小時候寂寞,惶恐,焦慮的時候,傾聽她,理解她,安慰她,那麼可能伊娃也不至于那麼怨恨母親。在伊娃的回憶中,她和父親幾乎沒什麼話說,沉默地一起坐在書房,沉默地一起吃飯。父親人明明在身邊,卻也是父愛如山,一動不動。但伊娃不恨他,因為社會對父愛的要求就是一動不動。而鋼琴家母親沒有做到社會對一個母親的要求,她沒有平衡好事業與家庭,所以女兒恨她。
影片中有兩個細節,一個是母親見到海倫娜的時候,立刻把自己手上的手表摘了送給她。還有一個就是母親睡前算了算自己的财産,打算買一輛車送給女兒女婿。我想導演可能是想用這兩個細節來展現母親的浮于表面,她内心深處還是對自己的兩個女兒有所愧疚,但又不願付出陪伴與愛,隻想給點經濟補償敷衍了事。
可這正是天下爸爸們的做法,尤其是有錢的好爸爸們。還有更多沒那麼好的爸爸,壓根就不會愧疚,也不打算補償。
一切母女之間的愛恨情仇,掙紮與痛苦,淚水與擁抱,記恨與原諒,都隻因為,那個人是母親。你刺激她,控訴她,她還會流淚,還會不安,還會問女兒,“你到底是愛我還是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