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的節奏也太慢了,也許有人說慢不是因為它是日本電影,而是因為它是劇情片。即使作為劇情片來說,它還是有點慢了。
我很少看日本電影,許多年前看了一部同樣是節奏很慢的劇情片《入殓師》,但是那部電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映像,每次一提到日本電影,這部片都是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讓我想起那個下午,我趁着老闆出差偷偷在辦公室摸魚看電影的惬意。我看完一部電影說不上來它哪裡好哪裡不好,隻是憑着感覺,入殓師給我的感覺就是很好。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簡單到可以一句話概括,發現養了六年的兒子抱錯了,換了又換回來。當然劇情片重要的不是劇而是情。可是不知是因為文化差異或者是别的什麼原因,劇中的主線情節很難引起我的共鳴。隻最終父子和解那一段讓人有一種蛋疼了一個小時終于緩解,松了一口氣的感覺。
我想作為中國人應該不難理解養恩要比生恩大這一點的。電影鋪陳了幾十分鐘,交代了男主父子間的相處,兩家人的相處,來自嶽母和父母的意見,兩對夫妻對待此事的情感,擰巴的男主最終還是決定交換孩子。
有幾個地方讓我覺得有些詫異,日本的男權這麼厲害嗎,母親對待相處了六年的孩子縱然有萬般不舍,最終男主決定交換孩子,她也會選擇順從。還有一處是,醫院的人說,遇到這樣的情況,最終百分之百都會選擇交換的。
這也許是文化差異?在交換孩子的前夜,妻子與丈夫發生了适度的争吵,之所以說适度,是因為這種烈度實在就像是拌嘴。搞不好是因為日本人的性格太隐忍了,這種烈度的争吵已經不亞于中國夫妻間的激烈沖突了。劇中幾處都可以看出來日本人的性格特點,男主從一開始的糾結中萌生了兩個我都要的想法,當面向對方家庭提出這個訴求,可以看出對方是十分生氣的。然後,對方男主人的表現居然是上去輕拍了男主的腦袋一下,算是暴怒之下的毆打了,真是萌萌哒。還有一處是,男主跟他弟弟在父母家做客時,隔壁鋼琴聲太大,他父親“大聲”的抱怨了一下“彈了三年都是這一首曲子嗎,天天吵的我沒法睡午覺”,男主弟弟立馬提醒他“你幹嘛呀,對方會聽到的”。
妻子在與丈夫争吵時說道:“六年的感情比不上一個血緣關系”,這也是我想的。
這部電影沒有激烈的劇情沖突,也沒有節奏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各種情緒或者說情感的鋪陳。兩家換完孩子後,其實我的代入一直是慶多這個角色的。
當琉晴偷偷跑回原來的家後,幾個孩子正在一起玩積木,這其中就有慶多。男主跑去找人的時候,慶多聽到男主的聲音,第一反應是欣喜的站起去迎,一轉眼又呆住了,轉身躲到一個角落裡蜷縮起來,這時候男主的聲音傳來,琉晴,回家了。
我作為一個十歲孩子的父親,看到這一段唏噓不已,有些心疼這個敏感的孩子。
這部電影的性格與日本人一樣的隐忍,男主決定接回孩子前的那場戲也許是這個電影情緒的最高潮部分了。琉晴進入男主家庭後,男主也選擇了些許改變,花了更多的時間去陪家人,以至于終于有了一家人和諧打鬧的場景,之後就是妻子在陽台上的哭泣:“我好像對琉晴産生感情了。”
“這不好嗎?“
“我感覺對不起慶多,好像背叛了他。“
第二天當男主坐在沙發上觀看一起玩鬧時拍下的照片時,無意中看到了許多慶多之前偷偷拍下的他的照片。他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忽視了慶多的情感,忍不住抽泣起來。
這一場戲迎來了男主最終決定接回孩子的改變。這場戲像是情緒到極緻時的放聲痛哭。之後的情節裡,慶多見到他扭頭就走,他一邊追逐一邊道歉。這更像是痛哭後的暢快淋漓,情緒逐漸平複時低聲的啜泣了。
不知道擰巴的男主是不是擰巴的日本人的縮影。
開始要換孩子的是你,後面要接回來的也是你,其他人都是工具人嘛,木有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