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did risk it all this time.
What I love:
1. 幾場動作戲。不同于上一部《幽靈黨》幾乎隻有pre-credit那一場戲還可以,NTTD又找回了"内味兒",經典邦德動作戲不止一場而是接連不斷好幾場一場更比一場強,絕對值回票價,建議看imax。預告裡的意大利小鎮篇自不必說,甚至還融合了有着強烈爆發的感情戲,心理和生理的爽感兼具。年幼的Madeleine和反派Safin的戲也非常有代入感非常恐怖,是我覺得大反派唯一不錯的一場戲。接下來是可以與Skyfall中未來感很強的那一幕相比的實驗室劫持戲。牙買加&古巴的戲夢回皇家賭場。挪威森林的追逐戲更是在音樂和畫面上做到了極緻,幾張越野車和摩托車沖出森林的畫面相當震撼,更不容易的是在緊張之餘還能讓人體會到一家人的親情,這種殺手家族連續劇我可以再看一百集好麼……
2. 邦德和瑪德琳去探監的那一場戲,随着每一下都仿佛敲擊在心髒上的配樂,上一部大反派Blofeld慢慢從一個狹窄的金屬管道緩緩滑向盡頭的二人。那一段,真的絕了,上一部Blofeld掉光的逼格瞬間拉滿,别說瑪德琳,我都看着發抖。不過當邦德開始審問Blofeld的時候整個節奏和劇情就有點兒一瀉千裡,Blofeld依舊延續了上一部的最佳紅娘身份:弟弟婚姻不順怎麼辦,來一個couple therapy吧????好在最後丹叔的演技"die, Blofeld, die"挽回了一些印象分,換個人來說這麼cheesy的台詞真的不敢想象hhh
3. Q, M, 甚至Paloma, Nomi,老的人物得到了更多的挖掘,新的人物也立住了。不知道會不會學漫威拍衍生流媒體劇,Paloma, Nomi, 還有Mathilde,都可以拍。這一代的配角都太好了,如果他們也跟着丹叔一起卸任的話總覺得有很多遺憾。
What I love & hate:
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感情戲以及一些女編劇對于劇本的影響上(我猜的),會談到我對劇情中一些有争議的問題的理解。
1. Blofeld告知五年前事情的真相,邦德意識到瑪德琳并沒有背叛他,然後去挪威找瑪德琳,磕磕絆絆地向她表示歉意并且重新示愛的那一段真的看得我無聲尖叫。我印象裡邦德應該從沒有也從不會這麼表白,可是丹叔的邦德偏偏就這樣做了,這麼老套的劇情都能被他演得那麼自然,respect。這裡的自然是指對于這個角色來說,經曆了他所經曆的一切,他這樣表白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略帶幽默和一點點生硬(畢竟邦德從未有過類似的經曆)的語氣也很好的化解了場面的狗血和尴尬。"I have never regreted any moment that led me to you" 誰哭了,我哭了????
2. NTTD完善了瑪德琳的背景故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完善了《幽靈黨》,我們終于得知為什麼她也是一個damaged person,以及作為兩個damaged persons,她和邦德在一起是多麼相配。稍微發散一下,對于瑪德琳這個角色的刻畫讓我想到了Josh Brolin和Elizabeth Olsen主演的電影《老男孩》,童年的經曆使兩部電影的女主們都渴望父愛,并且形成了一種有點兒“聖母”的,看見個damaged guy就想上前救人家的人格,長大了之後愛上傷痕累累的類似父親的老男人(嗯,《老男孩》裡甚至就是父女亂倫)簡直再合理不過。巧的是,兩位女主從事的職業也都和治病救人有關。瑪德琳的性格也解釋了為什麼她可以這麼快就原諒邦德,甚至早在挪威之前可能她就原諒了他,畢竟上火車的時候她還在問他,怎麼知道他是否平安無事。
3. 瑪德琳的秘密以及她為什麼一直瞞着邦德是比較有争議的一個點。當Blofeld說"when her secret comes out, it will be the death of you"時,這個秘密是指Safin和他爹以及她的關系。瑪德琳在挪威也說了,本來五年前她是準備帶邦德來這裡的,對應了"I will tell you all my secrets"。至于為什麼邦德得知了這一切就會陷入危險,原因如下:Safin隐約拿邦德威脅過瑪德琳(威脅她噴nanobot香水那裡,場景人物切換很有意思),而邦德如果得知了Safin和瑪德琳的過往肯定會去幹掉他,這樣一來Safin也不會保持被動,兩個人必有一人會over。不過,從一種詩意、審美的前後對照關系來看,瑪德琳的秘密則指的是Mathilde是邦德的女兒,當她說完"She has your eyes"的時候,正好導彈飛過去炸了小島,Blofeld簡直大預言家,無意中一語雙關一語成谶。
至于瑪德琳為什麼一開始不承認女兒是邦德的,我覺得這裡體現了一些女性編劇的細膩感。瑪德琳的否認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些追妻火葬場裡虐老公的手段(所以說編劇是真的去晉江進修了吧……),假意開玩笑不承認,就想看邦德跳腳。邦德應該也領會到了她的意思,甚至順着她開了個玩笑說"what are you going to show me, another kid?" 也隻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後來Safin跟他直接說啊這是你女兒的時候邦德并沒有顯得很震驚……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劇情真的經不起推敲。當然往深了想,編劇可能也是在探讨邦德是否有資格做父親這個議題,所以才讓瑪德琳進行否認。畢竟,是邦德不信任在先,沒有盡到陪伴妻兒的義務,這樣的男人,真的可以做父親嗎?直到最後,邦德的所作所為才讓他在父親這個意義上得到了redemption,終于有資格成為一名父親……????我真的編不下去了(都是編劇的鍋!!!好好地搞什麼不行,非要拐彎抹角潑狗血,逗觀衆很好玩嗎orz
再講一個有點好玩的題外話,感覺不是女人寫不出來的那種,就是邦德和瑪德琳在Belmarsh走廊見面的那個場景。兩個人一個旁邊是Tanner,一個旁邊是Nomi,演繹了标準的男僚機和女閨蜜,Tanner在那兒吧啦吧啦這五年我們都在監視你老婆啦她一直很compliant所以言下之意:你是不是錯怪她啦趕緊給我和好etc.,Nomi則是從廁所就開始類似陪閨蜜見前男友的各種打氣環節,什麼等你做好準備啊,待會兒(幫我)給他點顔色看看啊,意思是别太心軟不要那麼快原諒他也别讓他看出來你還愛他hhhh完後Nomi和Tanner兩個人還一起吐槽剛剛氣氛好尴尬,萌死我了。
4. 這一部的各種flag真的好多,說好聽一點就是前後對照前後呼應,一些poetic & catharthic moment。前面瑪德琳的秘密算一個。還有比如瑪德琳五年前五年後都和邦德說她要回家,而邦德居然真的還就記得她的這一句話(以及她隐含的意思)。媽媽問小瑪德琳,"is it a killer you love",本來指的是她爹,但是也可以指邦德,媽媽的話預示了瑪德琳一定會愛上一個殺手。Leiter在牙買加找到邦德的時候說我還想和之前每一次一樣,回到家然後和家人吹噓自己又拯救了世界,這裡邦德完全嗤之以鼻,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邦德也完成了和Leiter一樣的宿命。不過這麼密集的前後對照我個人認為其實不太适合放在一部電影裡,也許載體換成文本,甚至電視劇,都會好很多;三個小時之内要往觀衆腦袋裡塞這麼多東西,并且要求他們看出這些connections雖然不是完全不現實,但也會讓整個劇情顯得十分刻意,畢竟電影的藝術在于showing而不是telling。
What I hate:
結局。
1. 邦德這個人物本來就是fantasy,他不應該在熒幕上死去。丹尼爾的邦德雖然來到了完結告别篇,但他不是金剛狼也不是鋼鐵俠,後兩者有漫畫體系的加持可以随便活随便死随便改變世界線,而邦德小說是episodic的,邦德這個人物是timeless的,觀衆去看邦德是尋求escape & fun,這個結局真的有點用力過猛了。
2. 最終決戰的漏洞實在太多。我能想到的有一個就是Nomi在帶出瑪德琳母女之後為啥就在那個小島上幹等着???出發的時候,M明明說了他們這一行有三個任務,殺死Safin和俄羅斯科學家,摧毀基地,救出人質,我感覺他們倆後面都忘了Safin還沒死呢!Nomi完全可以把瑪德琳母女安排在小島上,自己沖回去(這才應該是一個特工的素質啊),然後正好撞上要開槍的Safin,把他幹掉。這不就皆大歡喜了。總之,邦德的死亡完全讓人無法接受的原因有一個就是從劇情上來看就沒有說服力,沒有一個“不得不死”的理由。雖然我也不喜歡複聯四搞死Tony,但是複聯四在把人逼到絕境這方面做的真的要好不少……
3. Safin毀滅世界的迷惑動機很多人都說了。此外關于放走Mathilde那一點,還有前面他和瑪德琳在poison garden叨逼叨的劇情真的看得我兩眼發懵,我感覺好像在暗示Safin煉銅,然後呢以前是瑪德琳現在是她女兒(跟Mathilde說我就在這兒長大的你以後也會???),所以要把瑪德琳關起來,表現不好就直接一劑nanobot(那個紅管),然後給别人養孩子?????變态來了,變态真的來了。但是這一劇情對于後面的發展基本沒用,直到他突然沖出來給了邦德幾槍,我才反應過來那個紅管是幹什麼的。然後他跟邦德說,"this is the choice you made",我才反應過來對應的是之前這倆尬聊的時候,Safin說你放過我的基地,我就放過你和你的女兒,也就是說如果邦德選擇無視國家和世界安全的話他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但是他沒有這麼做,所以Safin也就不會放過他,一定要給他點顔色看看。這也……太繞了,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拔高了邦德死亡的意義(确實是為了國家為了世界而不僅僅隻是為了兒女情長),但是為什麼這種情節(包括邦德身上的nanobot會一傳十十傳百無論如何都會害死妻女)要觀衆自己看完電影琢磨出來啊……這已經是編劇的失敗了。
4. 邦德必須死有多大程度上是丹叔的主意我們不得而知。雖然丹叔十五年的付出令人敬佩,但是非要搞一場盛大的葬禮作為自己的謝幕是否違背了演繹的初衷?當演員本人淩駕到角色之上,無論再好的編劇都注定圓不回來,因為丹尼爾邦德不是詹姆士邦德。還有很多外網評價說這一部邦德充滿了Woke Culture和#Metoo的痕迹,我雖然本人贊同女權主義,但難道james bond非得是一個“好人”我們才愛他嗎?我們愛邦德,正因為他是一個反英雄,是一個flawed character,是一個bad-ass misogynist,是男權形象的終極幻想,always in action, always wins。他的魅力來源于他的缺點,而一個“洗白”了的邦德,一個monogamous的邦德,一個“好父親”邦德,還是邦德嗎?
在油管上看到很多主創采訪,基本女演員都有說感謝丹叔,正是他的據理力争才讓邦德電影“變得”更加與時俱進,更加feminist。但是與時俱進真的是觀衆想要的嗎?我又聯想到Coulson在婦聯一的那句話, "sometimes we just need a bit old-fashioned"。NTTD裡面也有一段我看着起雞皮疙瘩的戲。Safin的控制中心還保留了一些上世紀的設計,Q提醒邦德可能會有些複雜,需要很多switches,沒想到邦德三下兩下就弄好了。這裡讓Q表現得像個ZGen,習慣了操縱屏幕和智能工具的他,在機械電力這方面實在比不過邦德這樣一個舊時代的老人。所以,舊的東西可以完全被否定嗎?
有一個采訪問道,“Is there something you feel like you have to constantly correct people about Bond?” 丹叔回答,“No more Bond girls. They don't exist any more. I mean, they may exist again, but not in my movies.” 這話就說得很巧妙,一方面,他的邦德都被搞死了肯定沒有邦女郎了,另一方面,最後一部裡确實沒有什麼邦女郎,隻有亦師亦友的ally(Paloma),惺惺相惜又忍不住互相較勁的同僚(Nomi),以及Mrs. Bond(老婆和過往one-night fling類型的Bond girl肯定不一樣的)。